武昭王讳暠, 字玄盛, 小字长生, 陇西成纪人, 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 16 世孙也 。 广曾祖仲翔 , 汉初为将军, 讨叛羌于素昌, 素昌即狄道也, 众寡不敌, 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 因葬于狄道之东川, 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 曾祖柔, 仕晋并历位郡守, 祖弇, 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 幼有令名, 早卒, 遗腹生玄盛。
案以上记载颇有可疑者, 表现在:
1 、李暠为李广之后当系伪冒。此说又见《魏书》卷丸九《私署凉王李暠传》。《魏书》成书早于《晋书》近一个世纪, 本传史料来源当是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或刘昺《敦煌实录》等河西士人著述, 其可信度高于《晋书》。晋、魏二书皆谓李暠为汉李广之后, 说明至迟在西凉建立时李暠已将其家族与西汉李广家族联系起来。但二书表述又有区别: 《魏书》仅说旨为广之后, 很笼统; 《晋书》则明确其为广十六世孙, 并写出李广曾祖、祖二代姓名。 考《史记》、《汉书》之李广传, 均未载其祖先姓名; 而李广三子当户、 椒、敢及当户遗腹子李陵, 其姓名、史迹凿凿有据, 然《晋书》又俱不及之, 由此足见《晋书》之作伪。其所以要在李暠世系中添枝加叶, 乃是唐初史臣为了迎合李唐皇室出于陇西李氏且为西凉李暠嫡裔的政治需要。
2 、李暠籍贯, 《晋书》即有成纪、狄道二说。考《汉书·地理志下》, 狄道县属陇西郡, 成纪县西汉后期改隶天水郡; 西晋时隶属如故。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境内, 成纪在静宁县西南。永嘉乱后, 成纪很快为胡族所占, 狄道数十年间一直归属前凉版图。李暠祖先未见自天水郡移居河西的征象, 可侧证成纪说之不可信。 又李暠高祖、曾祖仕晋为郡守的记载也难为史料所证实, 其伪造的可能性很大。晋末变乱, 东土扰壤, 安定张轨在河西建立政权, 家居河西东部地区的李弇便凭借一定的家族实力而为张氏所用, 成为前凉统治集团的一员。这时的陇西李氏似无儒学修养, 以李弇仅以武职效力于前凉可知。
安定张氏以儒学见称, 张轨割据河西后,“征九郡胄子 500人, 立学校; 始置崇文祭酒……春秋行乡射之礼 ”。其后统治者倡导儒学政策未曾改变。李弇学习儒学, 故 “ 幼有令名 ”, 前凉统治者明习儒学并大力提倡, 官贵子弟遂趋之若鹜, 以获致社会声望而顺利入仕。陇西李氏便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接受儒学的, 此后儒学便成为这一家族社会政治地位上升的重因素。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 少而好学, 性沉敏宽和, 美器度, 通涉经史, 尤善文义。及长, 颇习武艺, 诵孙吴兵法。 ” 只有文武兼备, 才能在分裂割据局势下高人一筹, 脱颖而出。李暠自后凉效谷令人仕, 迁至敦煌太守。敦煌为河西重镇, 辖制西域与河西走廊乃至中原交通的咽喉孔道, 战略地位重要; 构成河西各政权社会基础的河西大族, 也大半家居敦煌。在敦煌太守任上, 李暠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实力, 其中尤以和晋昌唐氏的联姻至关重要。公元 400年, 李暠在晋昌太守唐瑶等河西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段业统治, 建立西凉政权。
李氏西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诸政权中比较弱小的一个, 与其先后存在的北凉、南凉、西秦等政权都比较强大, 尤其沮渠氏北凉更是其直接的对手。李暠统治 17 年, 基本维持了统一安宁局面。 公元 417 年, 暠死, 长子歆即位。 421 年, 李歆为北凉所灭 ; 其弟恂继立, 亦败, 恂弟翻之子李宝则被北凉流放至敦煌。后李宝自敦煌逃奔柔然治下的西域伊吾地区, 成为柔然属下的附庸伊吾王。
二
李氏虽然逃离了河西本土, 臣服于漠北强族柔然, 但对于沮渠氏灭国却耿耿于怀, 并未完全放弃恢复独立的西凉政权的念头。 当公元 439 年北凉灭亡之际, 李宝认为返回河西重建政权的时机已到, 便放弃伊吾王之位而返回敦煌。《魏书·李宝传》 :“ 宝自伊吾南归敦煌, 遂修缮城府, 规复先业。 ” 另一方面面对更为强大的北魏王朝, 他又难于真正恢复其在河西西部的统治, 不得不采取与北魏交好的政策。同上传又云 :“遣弟怀达奉表归诚。世祖嘉其忠款……别遣使授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 仍镇敦煌, 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授。” 这表明北魏暂时承认了李宝对敦煌及其周围地区的实际统治, 使其割据合法性。这是北魏尚未完全控制河西地区的表现。对李宝的笼络有利于稳定新平定河西地区形势, 但长此以往势必助长其割据实力, 不利于北魏王朝有效地控制河西西部地区, 并进而影响到对西域的进取, 特别是陇西李氏与柔然的传统联系更会影响到北魏的西进战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