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每当我们吟诵毛泽东这些词句时,自会想到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那挥戈征战、铁骑驰骋、叱咤风云的壮丽人生。特别是1939年,其灵榇西迁,曾与陇右名山兴隆山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际遇,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成陵西迁的原因及经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大举西进。一名化名为乌吉达(内田勇四郎)的日本人,奉皇军包头前线指挥官的命令,秘密来到内蒙古伊克昭盟,要求郡主旗迅速脱离国民政府,归顺皇军,并从速把成吉思汗陵迁移到安全地带,以免让国民党军队劫去。
为了避免成吉思汗陵遭日寇劫掠,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札布(沙王)于1939年初在重庆向国民政府提出移陵请求,拟将伊金霍洛成吉思汗灵榇及豪伦哈腾伊金(成祖第二福晋),哈拉苏力德格根(成祖御用之矛)迁移后方,其地点暂定青海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柴达木,因“该部左右两翼八旗,该管左翼盟长诺木旺济勒,为成吉思汗第十四世孙古什汗之后裔”,较为适宜。一旦战争结束,时局奠定之后,仍请迁回。
3月18日,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即将准备好的“遵拟成吉思汗灵榇迁移办法”共九项呈递行政院,内容包括地点、路线、起灵致祭、护送、沿途迎祭、安灵护陵、经费等,其中地点讲到,“拟第一步暂移甘肃榆中县兴隆山,相机再行迁移,以免迁青西不便移还原址。”
4月8日,行政院院长孔祥熙签发训令:“如拟办理”。
6月1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委派的起灵人邓宝珊等及傅作义的代表袁庆曾陆续到达伊盟札萨克旗会齐。6月11日,由沙王主祭起陵南运。
6月15日,成吉思汗陵到达陕西榆林,榆林各界五万多人在南门外致祭。沙王护送榆林后返回札萨克旗。蒋介石写了奠文,邓宝珊、闫锡山等高级官员凭吊致祭。次日,护送移陵队伍从榆林出发,改乘汽车南运,经米脂、绥德、清涧等地。沿途军民根据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令,均组织迎送。
6月21日,成吉思汗陵抵达延安,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百余单位约一万余人前往十里铺迎祭。上午11时,灵车在人们的热望中缓缓驶来,群众齐声高呼:“保卫祖国!”“保卫内蒙!”“蒙汉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声震山谷。灵车上,黄色缎幔蒙罩棚顶,数名蒙古同胞侍候灵棚两旁,中悬成吉思汗巨幅画像。银质棺廓,闪闪发光。灵车穿过欢迎者行列,来到临时搭建的灵堂,三牲祭品陈列灵前,案前香烛燃起,云烟袅袅腾起。中共中央代表谢觉哉主祭,八路军代表滕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高自立和柯敬史、莫文华、王若飞等陪祭,中共中央、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部、中央统战部、边区政府和毛泽东、周思来、朱德等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恭诵祭文:“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元朝太祖,世界英杰。今日郊迎,河山聚色。而今而后,两族一家。真正团结,唯敌是挝。……青凉岳岳,延水汤汤,此物此志,寄在酒浆,尚飨”。祭文读毕,音乐重起,激荡的群众列队绕行灵前,争相瞻仰成吉思汗灵榇。
6月22日,延安各机关、学校代表和蒙民同胞,列队瞻仰,祭送成吉思汗陵南下,6月25日成吉思汗陵抵达西安,西安各界在鼓楼礼堂举行公祭,参加致祭欢迎者近20万人,6月26日离开西安。成吉思汗陵
兴隆山安厝祭灵
7月1日抵达甘肃榆中县,准备安厝兴隆山。
兴隆山地处兰州东南40余公里榆中县境内,这里古树参天,森林茂密,古刹连连,流水潺潺,风光壮美,气候温润,历代僧人、政要留连往返,被誉为“陇右名山”。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吉思汗曾在这里指挥蒙古军队与西夏军队作战,并于1205年亲率大军10余万,先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同西夏展开激战。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西夏将士同仇敌忾,以死相拼,给蒙古骑兵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这一仗,激怒了成吉思汗,他指挥大军全力奋战,攻克城池。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县身患重病,不久病逝于清水行宫。成吉思汗死后,为了诱使走投无路的西夏末主李献城投降,蒙古军秘不发丧,并以和解为借口,骗开城门,进行了屠城,兴盛近190多年的西夏王朝烟飞灰灭,土崩瓦解。
(责任编辑: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