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大地湾遗址的概况。从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地处甘肃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出发,沿葫芦河谷经秦安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百余公里,古迹众多的清水河谷地便展现在眼前、清水河因其河水清澈而得名,是渭河的二级支流,源于张家川县
大地湾遗址首次发现于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渭流域文物普查小组,在山坡上发现了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些遗物和遗迹,认定这是一处需要保护的古代文化遗址。当时并未发现该遗址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大量珍贵的古文化遗存,尤其是独具魅力的彩陶仍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终止,文物工作与各项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省博物馆计划筹办甘肃历史文物展,但是馆内
1978年夏天,省文物工作队队长岳邦湖、副队长张学正率领业务人员去渭河流域选择仰韶文化的发掘地点。考古工作的这类选点并不是在茫茫原野上漫无边际地瞎走乱碰,首先在出发前要作案头准备工作,查阅前人发表的调查资料,大体明确哪些是重点地区、何处曾有过重要文物出土,然后走访各地文化馆,从不断征集来的文物中发现新的重要线索,最后再到遗址作实地考察。岳、张两位先生是解放后我省培养的第一批文物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他们沿渭河而下,穿陇西、过甘谷,一路考察,没有发现理想的发掘地点。当来到秦安县文化馆以后,他们以敏锐的专业眼光从库房堆放的文物中,捕捉到了一组既陌生又熟悉的陶器,其中有黑宽带纹红陶钵、黑彩鱼纹红陶盆、造型独特的葫芦形瓶、彩陶罐等。说它陌生,是因为类似的纹饰、器形在甘肃以往仅有零星的残片出土,却从未见过成组的完整陶器;说它孰悉,是因为这组陶器与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器物真像是孪生兄弟,面貌非常接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寻找仰韶文化极有价值的宝贵线索!原来,这是文物干部韩永录当时从五营乡征集来的。韩永录十分热爱文物工作,经常挑着一副草筐,走乡串户,下乡征集文物。五营乡那两年在河谷地带大兴土木,先后新建了乡卫生院、粮管所、邵店村小学,在施工中不时有陶器出土。于是岳、张一行顺藤摸瓜来到了偏远的五营乡。在新建的邵店村小学,教师们介绍说在扩建操场和修建围墙时还发现了一批古代墓葬,挖出不少陶器,但人们因旧观念及迷信思想而嫌弃这些东西曾与死人骨头埋在一起,发现后便把大多数当场毁坏丢弃,只有个别有花纹的陶器没舍得打破,最后由韩永录收藏到了县文化馆。至此,便可确认:文化馆的那批无比珍贵的彩陶就出自于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仰韶早期墓地。在随后的调查中,线索进一步扩大。他们发现乡卫生院、粮管所的一些职工用彩陶盆养花,还有一些农民用彩陶当盐罐装盐。群众反映,这里一锄头下去就可能刨出一件古物来。经多日调查,省文物工作队又征集到一批完整的彩陶。在与村小学一墙之隔的乡卫生院,颇有文化修养的郭院长拿出一批从遗址中捡到的各类石、骨器,这些文物说明 该遗址不仅有墓地,还有人类的居住遗址。在一些断崖上,暴露出了几米厚的文化层,其中既有房址、窑址、灰坑等遗迹,又有各类陶、石、骨器等遗物。一切迹象表明,这是一个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遗址,极富发掘价值。调查人员兴奋不已,经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在此试掘。1978年8月,考古人员进驻工地,开始在洞边阶地部分进行试掘。
谁也未曾料到,始于此时的田野发掘后来竟持续了7年之久,直到1984年才暂告结束。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即便如此,也只是打开了大地湾遗址这座地下宝库的小小一隅。大地湾遗址由山地与河边台地两部分组成,1958年发现的是山地部分,20年之后由于农田基本建设造成遗址受损,我们因此也得以发现更古老的台地部分。经过发掘,我们才认识到无论山地还是台地,它们本属于同一个遗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这个遗址蕴含了约3000年的人类历史! 起初人们在离水源最近的河边台地安家立业,随后逐步向山地扩展,最终在距今5000年左右,形成雄踞长虫梁、傲视清水河的大型中心聚落。大地湾考古的初衷是为了研究甘肃境内仰韶文化的面貌,而实际的发掘结果远远超乎事前的预料,我们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且层出不穷的重要考古发现还使我们欲罢不能。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找到了仰韶文化的祖先,发现了我国第一支含有彩陶的考古学文化——大地湾文化,从而使彩陶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