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山因五泉而得名,但它作为一座大型园林享誉西北,我省著名学者刘尔忻功不可没。始建于元代的五泉山庙宇,除“崇庆寺”外,大多数建筑均出自明清两代。然而到民国初年,由于历经天灾战乱,五泉山的大部分殿字楼阁颓败凋零,残存的十余处建筑彼此互不关联,形影相吊。水绕禅林的清新幽雅小见了,本应“回顾共抱”的亭台楼榭,一副鹑衣鹄形、暮气沉沉的模样。目睹五泉山的破败景象,刘尔忻深感痛惜。于是他以一个地方名流的身份,向当时的地方官绅和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募捐,共募得白银48000余两,重修五泉山。
1919年,五泉山揭开了它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刘尔忻本着“补其旧毁、增其本无”的思路,亲手设计、督促施工、修复重建,呕心沥血达五年之久,至1924年竣工。首先在赛楼北面百余步建立牌坊,标出山名“五泉山”。赛楼后就地势筑台为七级,名曰敦乐台,上建一亭,名曰蝴蝶亭。大雄殿后利用旧举院的明远楼,迁建为全木结构的三层楼阁,上层为“万源阁”,中层为“思源楼”,下层为“望来堂”。此阁屹立于全山建筑群之中央。层层飞檐四起,琉璃花顶耸天,鳞鳞筒瓦,间以兽脊,气势雄伟壮观。另外,就观音殿西南燃灯等寺的废址,建太吴宫和孔门三子祠,取祀伏羲及陇上先哲以教后进者之地。从太吴宫入二门,门内东西北三辅敷以游廊,四行通小蓬莱(西龙口),廊南分为四级,自北至南第一级起有砖门三:中门额曰“高山仰止”,右门额曰“奋上兴下”,左门额曰“继往开来”。第二级中为“秦子祠”。第三级西为“壤驷子祠”,东为“石作子祠”。第四级正中为“伏羲殿”。
在西谷中就天然地势建绿荫湾、仙人岛、半月亭、企桥、清音阁、四宜山房等十余游息之所,统名之为小蓬莱。同时对嘛呢寺进行了扩建,以寺屋题名曰:迎绿、飞黛、听松、拜云、听泉的雅号;在楼下辟建依依径、仄仄门、曲曲亭、重重院、叠叠院、又一村、小石桥、巧巧斋、年年好等游玩之地,使西龙口充满诗情画意、情趣盎然。此外还改灵佑祠为清虚府,借文昌宫的悬楼设五泉图书馆,改菩萨殿为皋兰乡贤祠。另建走廊,加设坊表,砖门楹柱,题写诸如紫云关、天外天、凉处坐、澄怀堂、沉醉寮之类的新鲜名额,以增游兴。还在山麓崇庆寺东秦公祠下建层碧山庄,在东龙口修建了八卦台。
至此,经过修葺扩建的五泉山殿字楼阁布局谨严,错落有致,廊坊桥榭相互贯连、曲径通幽,构成一组花木掩映、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美不胜收的自然山水离不开人类浪漫诗情的润泽,单纯的自然美景,只化解尘嚣却不释放慧,它虽是畅神怡情的绝佳去处,但缺乏修养身心的精神磁场。在修建五泉山的过程中,刘尔忻先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为五泉山题咏书写了一百三十余副对联。其中有不少写得通俗风趣,生动活泼、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为青云梯题写的一副对联: “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写于摸子泉的联句: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子拿去,说是儿孙。”写于金刚殿的联句: “有形骸便有斗争,虽寂灭禅宗,掌剑持矛仍用武;无色相应无护卫,愿慈悲佛子,韬戈卷甲侣消兵。”写于“话月园”的联句: “且随机种竹栽花,长倩菩提升笑口;倘有意贪山恋水,也成魔障扰禅心。”写于望来堂的联句: “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等等,皆为精品,不胜枚举。
今天的五泉山,已成为金城人民联袂而游、消闲度假的一方名胜。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们,想必在亭台楼阁之间踏幽访胜之时,会随时随地与刘尔忻先生不期而遇,含笑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