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欲石”热的冷思考

时间:2012-10-18 09:03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如歌 点击: 载入中...




  ●拣石热风靡全疆

 

  尽管石友付出努力不一定就有收获,但拣石人还是像着了魔一样跳进来。因为,他们在每一次弯腰前都对“意外收获”充满了希望。


  2000年5月,辽宁岫岩玉、福建寿山石、新疆和田玉、浙江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台湾红珊瑚、浙江青田石、福建华安玉、河南独山玉和湖北绿松石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候选国石,但中国国石的评选一直未能一锤定音,最终也没有哪种石头能成为唯一的、独树一帜的国石。可见,各有所长的石头在我国处处都受宠。


  据石友们议论,要论拣石风潮,还得属新疆最有规模。从地理状况分析,新疆的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框架将新疆各地州县市囊括其中,各地区都有傍山优势,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各个山系都有奇石美玉,于是,就有了以和田、阿勒泰、克拉玛依、哈密等地为中心的集中拣石片区,也有了昆仑和田玉、哈密风凌石、哈密玛瑙石、博乐天山青和猫眼石、克拉玛依乌尔禾戈壁彩玉、阿勒泰额河奇石等名目繁多的名石,人们热衷于寻觅它们的身影,成就了新疆的拣石大军,拣石者之多、涉及片区之广令其他省区望尘莫及。


  拣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是近几年的事,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可以腾出精力去追求文化生活了。于是,石头成为新疆人最先拾起的喜好,而既锻炼身体、修养身心,还有意外收获则是人们欣然前往的充分理由。


  据介绍,最先投入进来的是“两级”人群。


  一是那些经济收入状况良好,追求精神享受的高级知识分子、离退休国家干部和商人。据说,石河子就有敏感的运输商发现了这个契机,每个周末都有发往乌尔禾的专车,车车爆满,乘客中石河子大学的教授、老师占到了一定比例。就有退休的老同志说,每周都出去拣石头,把身上许多毛病都拣没了。还听说,阿勒泰人拣石成风,甚至出现了一些人利用上班时间开着车偷偷跑到河滩去拣石头的现象。为此,当地政府还下令“不得利用上班时间捡石头”。


  二是盯上了这个“无本生意”的无产者,他们有时间和体力,石头可以让他们维持生计,甚至可以一夜暴富。

 

  ●因石而变的命运

 

  “我们去峡谷!”看来阿丘和大李很老道,他们开着车离开了冰沟,又曲里拐弯地上了小道。透过车窗就能看到不远处如崖的深壑,那就是他们要去的峡谷。车走到一半时,前面的路被水冲得成了羊肠小道,阿丘下来引路,记者往车窗下一望,不禁心慌,车轮的10厘米之外,就是虚空的沟壑。大李小心翼翼将车挪了过去。


  几个人下车后,扛着干粮准备下到谷底。对面的山谷就像天公用刀劈下来一样,齐刷刷直立立的,从地面到谷底足有150米深。阿丘说,下去的路是他们趟过的,是坡度最缓的一处。记者在他们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过十几道“之”字路,终于下到了谷底。


  看看表,从奎屯出发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大家找到几个大石头成堆的地方,切了瓜、摊开食物开始吃午餐。“必须吃饱,这一走出去就是几个小时。”阿丘命令道。


  抹了嘴,几个人则提着撬棒,沿着河滩向下游寻觅。记者学着他们的样子,也在河边寻找,见到好看的石头也翻一翻、动一动。作为外行,记者深深感受到找石头的确是个技术活,根本分不清石头和玉石。但毕竟体验到了同样的心情,那就是“只要低头找,就觉得会有更好的石头在后面”。


  拣石头很像摸奖,中大奖的人有,但很少。就像大李无意间拣到了“玉白菜”,也许真就“遇百财”,石头一出手,所获得的价值也许是一个人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才能赚得的收入。这种诱惑也是更多人投入进来的主要原因,人生会因为一块石头重新来过。


  路过玉石沟大桥时,阿丘指着河边一栋民房说,那里曾住着一家哈萨克族牧民,以前阿丘他们来这里时都会到他家坐坐。可一年前这家人举家搬迁,去了哪里不知道。自从人们开始在这里拣玉,这个牧民家的男主人就骑着马帮拣玉的人驮玉石,后来耳濡目染学到了拣石的本事,也开始自己拣玉。终于有一天,拣到了一块300多公斤质地很好的玉石,买主很快找上门来。于是,一家人的命运都因为这块玉石改变了。


  和田的一个老汉,年轻时从河里搬来一块黑色的大石头放在自家大院门口当石凳用,几十年过去了,那大石头越坐越乌黑发亮。一天,一个玉商找上门来,开价80万要买走这块大石头,老汉才意识到这可能就是玉石,他没有卖,把石头收了起来,等着有人出更高的价钱。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这种中彩的心态也一直主宰着拣石的人们。

 

  ●因石而变的环境

 

  阿丘回忆,2000年以前进到乌尔禾戈壁,还可以看到脑袋大或巴掌大的戈壁彩玉,现在去了,鸡蛋大的都难寻踪迹。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包括奎屯市政府楼前一片用彩石铺就的地面在内的多个彩石路面都没有逃过“被拣”的命运,现在已被人抠得面目全非。


  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了哈密巴里坤境内的那个已经难觅玛瑙的玛瑙滩。2008年,记者曾采访过这片正在消失的玛瑙滩。那片本来安然存在的玛瑙滩,是在2004年6月被公诸于世的,专家曾断定,除了内蒙古玛瑙湖外,新疆的玛瑙滩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大型玛瑙石资源富集区。


  在2004年6月1日发表的《中国考古简讯》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一大片玛瑙滩和一座玛瑙山近日在新疆巴里坤县被发现。其中玛瑙滩面积足有几十平方公里,在这里小如指甲盖大小、大如拳头大小、质地极佳的玛瑙随处可见,这里还没有被开采过。


  可到了2008年6月,在这个玛瑙滩被发现的第4年,记者却听到了这片神奇之地即将消失的消息。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人回忆了他4次进入玛瑙滩的景象:


  “1999年,我曾和几名摄影爱好者骑着摩托车来到这里,当时就像是到了仙境,满眼都是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玛瑙,还零星散落着长长短短的硅化木。”


  “2002年,我第二次上玛瑙滩,那时已经看不到大个的玛瑙和硅化木了,地面上可以见到铲车、吊车、卡车的车轮印。”


  “2006年5月1日前夕,巴里坤县要在广场一角铺出一条玛瑙小路,我带人去找玛瑙,结果找不到大一些的玛瑙石了。20多天后,我们再去找,到处都是挖的坑和砸碎的玛瑙石,惨不忍睹。”


  “2007年6月,我又一次进入玛瑙滩,已几乎见不到真正的玛瑙了,散落着的都是被破坏过的玛瑙残迹。”


  据悉,当初就是因为发布了一个“到玛瑙滩拣玛瑙”的旅游广告,吸引来了包括铲车在内的拣玛瑙大军,就像蝗虫飞过,玛瑙没了,游人也不再来了。


  那曾经给人类奉献过无数精美玉石的和田玉龙喀什河的河床,因为人们一次次、一寸寸地翻挖和一辆辆铲车在河道里横冲直撞,变得伤痕累累,滥采乱挖现象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2007年以来,和田地区开始下发一系列控挖和禁挖禁令。


  和田是不能自由采挖了,但这里和全疆其他地区一样,拣石的风潮依然风起云涌。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