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梁村的今昔对比

时间:2012-10-29 09:31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牛志良 点击: 载入中...

 


 

  当你乘坐着昌吉市至佃坝乡的公交车,只需向北行驶十多分钟,便能透过浓密的树林带看到道路西边规划整齐的居民住宅区,住宅区内五、六米宽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栋栋红屋顶的二层小洋楼引人注目,公路以东绿油油的庄稼地块块相连。再走一会就能看到种植蔬菜的塑料温棚此起彼伏——这就是在当地被称为小康村的佃坝土梁村。

  

  土梁村来历

 

  眼前景致秀丽的新农村深深吸引了我,而这风光如画的村子怎么会被叫做土梁呢?出于好奇,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佃坝乡政府。乡党委马副书记接待了我,并停下手头忙碌的工作带我来到了土梁村,土梁村行政书记李书记已在村文化室门前等候我了。


  李书记把我领进村文化室院内,虽说是村里的文化娱乐场所,但建筑情况与城市小区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差分毫,碧绿的草地覆盖着宽敞的大院,草地中曲曲折折的人行道上铺着彩色地砖,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分布在院内。


  我们走到院内的土梁村行政办公室与文化室,宽敞的屋内摆放着很多宣传牌、奖牌也挂满了墙面,让来到这里的人一眼就能看懂村里的生产现状与规划蓝图。


  我想先弄清自己带着的疑惑,“这么美丽富饶的村子怎么起了如此土气的一个名字呢?”


  “村子里有数不清的黄土梁,以土梁大、土梁多闻名,土梁村的名字已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李书记又说:“还是让我先带你看看我们村的土梁吧。”


  我上到了李书记的摩托车后座,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地驶上公路,先是向南走,接着又拐向西,转了几个弯后就能看见一道道黄土梁出现在眼前,坡从地面渐渐隆起,梁顶是均匀平缓的椭圆形,最高的土梁高约4-5米,梁顶椭圆面的直径约2-3米,土梁大多是南北走势,每道梁长短不等,最短的土梁也有二、三百米。


  每两道土梁的中间地带比地表面略低,土梁的表面由于干燥,土色是青黄色的,坡面坡顶寸草不生,在两道土梁坳间生长着枯黄色的杂草。


  眼前数不清的、呈南北走向的土梁与略远处东西走向的土梁纵横交错,给人一种空阔寂寥的感觉,仿佛是荒漠中弥漫着苍凉悲壮的气息。


  李书记带着我边走边查看,从他的口中得知,这些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自然形成的土梁占地面积约有一千多亩,由于面积广阔,村里没有能力开发,在七、八年前村里与昌吉市民政局达成协议,进行改造。这时,我看到在南北方向的多道土梁已被夷为平地改作他用,平地周围种满了翠绿的小树。

  

  土梁旧事

 

  我亲自目睹了土梁村的奇特地形,了解到村子是因土梁面积大而得名。此时,另一个念头又在我头脑中萌生——如此奇特的地形,想必是因为在历史中发生过的奇特事件造成的。


  带着新的疑问,我跟随李书记来到村里一位名叫朱学文的老人家中,老人今年79岁,说起话来思维还很清晰。我与他聊起了想要了解的问题,他告诉我说,土梁一带,由于远离道路,远离村庄,据老一辈讲古代这里曾是贼寇藏身的地方,自古以来即使是白天也很少有人去。


  1943年,国民党军阀马仲英部队流窜到土梁村,村中人急忙带着孩子逃亡昌吉县城避难,有些人则逃至土梁一带,不料就遭到抢劫杀害。


  当我回到土梁村后,见到路旁树荫下坐着两位老奶奶在闲聊,我便凑过去与老人搭话,其中一位名叫方秀兰的老奶奶是本地人,今年已经80岁了。我问起她的身世,她告诉我,1930年秋天,家里不幸遇到一群外来族人闹动乱,父母亲在危机中翻过土梁,逃到一座破庙里,由于运动剧烈,母亲在破庙里生下她,不久母亲就死在了庙里,后来靠奶奶抚养她。


  只过了两年,父亲又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由于当时时局紧张,被派去一连几天不分昼夜地值守昌吉城墙。疲惫不堪的父亲不慎从数丈高的城墙上跌落,从此她便成了孤儿……


  通过与几位老人的交谈,使我知道了旧社会的土梁村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泪、灾难。在这里我还了解到解放前土梁村是破烂不堪的、千疮百孔、田地荒芜和乡邻村人们的流离失所……1961年到1963年间,乡邻们也挨过饿,以麸皮糊糊、野菜充过饥,而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代,千年土梁变废为宝,凭借村子的地形优势,村民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温棚致富

 

  马副书记在送我去土梁村的路上时,就向我介绍了土梁村行政村农、副业的生产状况与村民的收入情况,这也给我留下了土梁村是集体富、农民富的良好印象。在之后几次与李书记和几位老人的交谈得知,土梁村现在总人口459人,行政村下设两个自然村,现有耕地面积2700多亩。


  很久以前因水源充足,村里种植过水稻,后来以盛产小麦著名。推广科学种田与重视经济效益以来,村里开始搞温棚种植蔬菜,经过最初几年的试种获得成功后,全村人从1996年起正式掀起了大搞温棚热潮。现在全村建有750座大棚,每家有一座,每座温棚每年纯收入12000多元,劳力强的家庭,若能种植管理好,人均年收入可达到20000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多元。


  我在村里看到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向西延伸,路边是散发着香甜气味的沙枣树和榆树。没走一多久,这条路的南北方向又出现了一条规则的巷道,巷道东西两边是砖灰结构,大红铁门的四合院规则整齐,房屋崭新的小区内没有一处土墙老房子。


  我问村里的人,村子怎么建设得如此美好?他们说,我们村已是小康村,现在谁家要建修一栋二层小洋楼(二层共为200平方米左右),建修费约需要20多万元,为了鼓励村民在村内建楼,昌吉市财政补助2万元,乡政府补助2万元,行政村补助1万元,共补助5万元。全村现有7座二层小洋楼;村里谁家若在居民区建修砖灰结构的平房,昌吉市财政补助1万元,乡政府补助1万元,行政村补助1万元。


  这就是我在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如画的土梁村,新时期国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土梁村人民插上了金色腾飞的翅膀,让新时代的土梁人民过上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