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史考:谁的总寨(2)

时间:2013-08-07 08:36来源:科技鑫报,大西北网 作者:龙庆宏/文 王占东 点击: 载入中...


  在史地学者李生万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当地有名的"于家坟".在位于总寨镇三奇堡村的于家沙湾一带的小麦地里,李生万以远山和树为参照,为我们划下了一个"于家坟"的大致轮廓:哪里的坟垛有多大,哪里的榆树有多粗,哪里曾经有多少坟头,哪里埋着谁谁谁,哪里又曾经挖出来过纱帽和蟒袍……


  李生万告诉我们,在总寨,于家是有传奇的,最为着名的则数于应徵、于显龙父子。


  故事的脉络是一个官逼民反、反清复明、揭竿而起又被平定的过程。背景大致为,顺治四年(1647年)的秋天,米喇印佯称兵变,亟须安抚,邀请驻甘肃所有的军政要员赴宴,摆下鸿门宴,宴会结束后将他们全部杀害,然后拥立前明"延长王"朱识瑏为王,夺取甘州、凉州,并一路东进,渡过黄河围攻兰州。不久,还连续攻占了河州、洮州、岷州等多城,引起清廷极大震动的真实历史事件。


  "当时,米喇印、丁国栋、丁成印、黑成印等人在甘州一带发动兵变,'谋陷甘州、肃州',肃州地方未能幸免,很多城堡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唯有'总寨堡'独自保全,这一切,全赖'于氏父子'的缜密调度和悉心护守。"李生万说。


  在总寨中学教学楼后面,至今还留有总寨堡的遗迹。岁月洗礼下的古城墙已经变成了残垣断壁,曾经'高约十丈'的雄伟城堡,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了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关于这场战争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于氏父子引官兵围攻酒泉城,捐献粮食八百石破敌立功"的故事。当时,前来救援的陕甘总督孟乔芳部赶至肃州城东15公里的牌楼,一举击溃丁、黑部,丁黑败兵退入肃州城中闭门不战,清廷大军又久攻不下。于应徵父子得知攻城大军粮草短缺,主动将家中所积米、麦、青稞等800余石全部捐献出来输助军仓,于是士气大增,终于在顺治六年十一月,清军光复肃州城。


  因为攻城捐粮和破城有功,朝廷准给于应徽儒官荣身,他的儿子于仕龙也被选任山东济南德州知州,二儿子于显龙也同时做了肃州金佛寺的守备,后因金佛寺守备裁撤,又改任肃州卫的守备。后来,于显龙的孙子于体乾还在雍正年间考取了"拔贡",一家书香门弟。当地人告诉记者:"从顺治年间到乾隆初年,总寨于家历经80年共繁衍了4代人,肃州的乡民们为了歌颂于氏一门世代忠义,还赠过"忠义世昌"的匾额。


  李生万称,清代肃州于显龙一家,世居上坝、营尔一带,是于氏家室的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总寨有那么多地名带有"于家"痕迹的原因。李生万称:"于氏家族在小镇世代繁衍生息,基本上以总寨、上坝为中心,同时散布于西店、总寨、上坝、下坝、旧墩、营尔、漫水滩、牌路等地,算当地的一个大姓。"


  "事实上,于家原本并不是当地的土着居民,而是从浙江绍兴先迁到陕西三原定居,后来又移居酒泉的。"当地于氏家族中,也流传一个"总寨三奇堡扎坟"的传说。


  总寨的于家后人告诉记者:"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空前加剧,加之徭役繁重,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出现大规模流亡。有些地区的人口甚至'逃亡过半',还有的甚至'十者只存其一'.于家后人分析,于氏祖先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流亡或靠做小本生意来到河西的。一种原因可能是看到酒泉地处边陲,社会安定,物产丰饶,富庶甲于内郡,洪水片又有河水灌溉之利,可旱涝保收;另一种原因则是,祖先们在'总寨三奇堡扎坟'后,祖坟迁葬酒泉后也就没有东归的意愿了。


  总寨,一部活生生微缩版的中国西部开发史,每个面孔都透露出无限可能的沧桑变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断代史考:谁的总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