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陇东老区不仅展开了军民大生产运动支援前线,也出现了独具东方特色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毛泽东主席曾评说:"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
巧儿新居
"刘巧儿"家,就在通往华池县城的路边上,闹中取静。
这是个绿树环绕的小院,大门正对着一条水沟,沟边是几块青色的大石头,一位穿花格布衬衫的老人坐在沟边的石头上,目光柔和而清澈,行动不急不缓,她便是"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
封芝琴小名叫捧儿。跟着老人进了院子,四孔窑洞一字排开,上面有块匾额写着"巧儿新居".进了窑洞,老人上炕坐定,她的耳朵有些不好,在一问一答中,往日的故事一一浮出尘封岁月。
"我跑了百十里地,找到了马锡五……"封芝琴老人说。
在找到马锡五之前,封芝琴和张柏的婚姻几经磨难。他们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结果封建家庭迷恋彩礼,将捧儿卖给比她大11岁的财主。张家无奈中动员了家族20多个小伙子,闯入封家将捧儿抢走。县司法处以抢亲罪判处张柏的父亲张金才徒刑6个月,并宣布婚姻无效。捧儿和张柏无奈投案自首,后捧儿被取保候审。
此时,捧儿早已参加了边区组织的妇女活动,16岁时就成了村里的妇女代表。她以聪明能干手巧善于助人而闻名,乡亲们叫她巧儿。
从庆阳城到华池,山大沟深。1943年春夏之交,弱女子捧儿翻山越岭跑了两天进了庆阳城,找到了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
马专员断案
捧儿将前因后果哭诉一遍,马专员边听边记,最后说,真正的自由自主的婚姻是谁也不能废除的。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刘巧儿抗婚案。"华池县党史办副主任白世虎说。
马锡五,本名马文章,字锡五,陕西省保安(现为志丹)县人。1930年参加刘志丹领导的红色游击队,红军西征后任陕甘宁省苏维埃主席。1943年3月,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开始从事司法工作。
面对告状的捧儿,马专员决心深入实地进行调查。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就是走群众路线。"白世虎说。
捧儿回家焦急地等了几天后,终于再次见到了马专员。此时,马专员已经在周围乡村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现在,他再次来征求捧儿的意见。捧儿说,财主家有钱我不爱,死了也要和柏儿结婚。
农历四月二十七,马专员召集悦乐乡群众大会,公开审理"巧儿抗婚案".白世虎说:"在审判中马专员听了群众的意见,要打击抢亲行为,但不能拆散捧儿的婚事。"撤销原判,张金才等人聚众抢婚判处徒刑;封彦贵包办婚姻判处劳役;封捧儿与张柏婚姻有效,退还财主家的部分财物。
当马专员宣布捧儿和张柏情投意合自愿结婚婚姻有效时,会场上的掌声经久不息。
巧儿福居
如今,"巧儿新居"中有两间房子被开辟为展览馆,一个展示了巧儿事件的全过程,另一个展室展出了参观过的名人题字。
"这件事不仅对当时的人们触动很大,而且对今天依旧有着很深远的影响。"白世虎说。那时,巧儿的故事被编成了秦腔、评书等,也通过边区的新闻媒体向四方传播。人们关注的内容也从马专员断案,转向了婚姻自主。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废除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利益。
巧儿新居的最里面有个小门,推门进去,看到的是一个破旧狭窄的窑院,三孔窑洞裂缝纵横,有些岌岌可危。这是封芝琴他们最早居住的院落。
记者问封芝琴,这个窑院啥时候修建的。岁月久远,老人已经有些恍惚了,只说修建很早了。但说起和马锡五的几次见面,她却记得很清楚。马专员断案后,捧儿和马锡五还见过几次面。1945年,张柏送捧儿回娘家,路上遇到了马专员。马锡五告诉他们,现在他们名气很大,事事都要当带头人。1955年秋天,捧儿在庆阳县城办事,遇到了已调任北京的马锡五。老人告诉记者:"马专员还给我起了个'官名',叫封芝琴。"
如今她的生活比那时更好了,还有了巧儿福居。在她儿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巧儿福居,在距巧儿新居30多米远的地方,红砖院墙,琉璃覆顶的大门上挂着"巧儿福居"的匾额。进入院内,走入宽敞明亮的上房,宽大的真皮沙发,很是气派。
当年,她孤身一人在山路上奔波找马专员时,也许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但却未必知道将来能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院落,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