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中国农业发源地之一

时间:2013-11-04 08:52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瞿学忠 点击: 载入中...

张掖民乐

 

  河西地区绵延一千多公里,恰似一狭窄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这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适宜人类生息繁衍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在河西地区虽然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但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文化遗址却星罗棋布,几乎遍布全境。


  民乐,古称富庶之地。随着东西灰山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推进,专家断言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是目前中国境内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这一发现也证明了河西走廊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


  考古发现张掖历史悠久,在上古时期的一些神化传说中就提到过这个地方。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昔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场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文中的三危,后人考证中多认为是敦煌的三危山。而《史记·五帝本纪》说,传说中的高阳氏时代,其土地“北至幽陵,南至于高趾,西至于流沙。”其中“流沙”一般研究者认为是今额济纳的居延泽。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学着作《尚书·禹贡》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说明传说中的禹分中国为九州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个地区了。


  据史料记载,在秦始皇病死前后,当时河西诸族中月氏最强,它驱逐乌孙后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州西至沙州(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在民乐县六坝城东北约2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平缓而荒凉的山丘,千百年来一直沉睡在六坝堡村野的绿洲之中。因为此山是由堆积较厚的灰土形成,被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称为“灰山子”.20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农民在“灰山子”附近开荒种地,常挖取“灰山子”的灰土当肥料用。在挖取灰土时陆续发现不少残破的彩陶器和打制、磨制的石器等,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


  1958年9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民乐县文物普查中,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和群众提供的线索,对民乐东、西灰山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发现“灰山子”原来是一处古人类活动的聚落遗址,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属四坝文化类型。据张掖市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参与调查的宁笃学先生撰写了《民乐县发现两处四坝文化遗址》,发表在1960年第一期《文物》上。这是有关东、西灰山遗址最早的调查研究文章,从此以后,东、西灰山遗址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两大遗址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城北27公里的六坝乡办林场东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罐、盆、钵、盘、杯;石器有斧、锄、纺轮和石祖,还有炭化麦粒、谷粒以及铜铁器等。1987年夏甘肃省文物研究所进行了局部发掘,在遗址东北面挖掘了320平方米,共发现249座土室墓,出土文物1003件。西灰山遗址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的戈壁滩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资料证明,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


  据民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八卦营古城遗址位于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属于汉代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底宽14米,夯土层厚10厘米,护城河宽8米。东西两面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城垣附近有很多汉代残砖碎瓦、灰陶片、石磨残块。在城址东北100米处有高约5米、面积2000平方米的高台,俗称“点将台”.


  西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处的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台地上,东南距东灰山遗址10公里。遗址南北500米,东西300米,南北走向的大都麻河将遗址东边冲刷成断面。文物工作者发现骨锥、铜箭头、炭化麦粒等物,地表遗存有大量的夹沙红彩陶片及石斧、砍砸器、刮削器、陶纺轮等,其文化性质和东灰山相同,同属四坝文化。


  西灰山遗址保存完好,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麦源起据民乐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小麦、大麦、黑麦、高梁、粟(谷子)和稷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大。


  小麦的种植到商周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甲骨文已有麦、来等字,并有“来麦”、“受麦”等卜辞,可见当时中原地区对麦的种植是很重视的。《诗经》中麦字出现九次,仅次于黍、稷。《战国策·东周策》:“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认为“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种种资料表明,到了西汉时期,小麦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粮食。


  据有关专家考证,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是目前中国境内最早的炭化小麦标本。其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4500年到5000年。根据东灰山的炭化作物籽粒,专家们认为,种植农业在东灰山先民经济类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粮食作物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东灰山遗址的孢粉和炭化小麦分析研究后认为:东灰山出土的小麦属于普通小麦,其产地就在东灰山遗址附近。据此专家认为,东灰山遗址的重要性“不仅是一处基本保存完好的青铜时代早期氏族公共墓地,而且在这里发现了一批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这是目前已知同时期的古遗址中罕见的。”


  四坝文化四坝滩遗址发现较早,但单独提出把它命名为“四坝文化”,却是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才确定下来的。它是因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山丹县四坝滩首先发现而得名。四坝滩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1948年,当年山丹培黎学校在四坝滩农场修筑水渠时无意发现,施工者见有史前文化遗迹和墓葬,采集了一批陶器和石器等遗物。1956年,甘肃省博物馆在酒泉下河清发现四坝文化遗址;1958年民乐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县西北部的东灰山和西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另在山丹县山羊堡滩也发现了四坝文化遗址;1987年发掘东灰山遗址,发现四坝文化墓249座,出土陶、石、骨、铜器等遗物共975件。


  张掖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认为,民乐东、西灰山等四坝文化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说明我们的先民由游牧生活逐渐变为定居,由单体或小的部落而向大的部落发展,由分散趋向集中。在东灰山遗址一次性的发现五种农作物炭化粮粒,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也是一个奇迹,证明中国是普通小麦栽培、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之一,同时也说明东灰山人利用简单的原始石器生产工具,生产栽培了多品种的农作物而且饲养牛、猪、羊等牲畜,走上农牧并举发展生产的道路,这对促进河西乃至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石祖的发现说明东灰山人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部落以父系氏族为主体,体现了男性在政治、生产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民乐公园
  • 民乐:中国农业发源地之一
  • 民乐:中国最早农业发源地之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 天水古城——羲皇故里一画开天

      :天水古城,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古城西北面的卦台山,...

    • 红色圣地夜景迷人

      甘肃省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因红军长征会师于此而闻名。夜幕降临后的会宁,宁静...

    • 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的朗县

      朗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位于朗县位于林芝地区西南部,地域面积约4106平方公...

    • 神秘古城疏勒:古丝路军事要塞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文明,也形成了无数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古迹。...

    • 甘南赋

      地处中国西北之一角,身居九曲黄河之一弯;古通丝绸之路,开辟唐蕃古道;据守中原...

    • 雅江县风光

      至2011年底,雅江县辖区面积7681.5平方公里,辖4个片区、1个镇、16个乡、113个行政村、...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