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撒拉八工”

时间:2013-11-17 08:3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曾江 点击: 载入中...

 

  各民族或族群在西北民族走廊上迁徙往复,在这里碰撞、交流、摩擦、融合。随着历史的进程,有的族群退出走廊,空留地名遗迹;有的族群入住走廊世居,重新命名居住地。记者发现,走廊地名里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癿藏和桴罕

 


  乘车从临夏回族自治州去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路边的一个地名引起记者注意--“癿藏镇”.同行学者说,此字当地念“bie”,一声。民国时期,顾颉刚到西北考察路过癿藏时,这个地名也曾引起他的注意。


  上山,经三大湾,十二时至癿藏。……云亭先生家在阳洼,马安良家在其南漠尼沟,阁臣、勋臣昆仲家在其北癿藏;四五十年来支配西北政局之三马家都在此三四十里之间,洵为一奇迹矣。癿字甚少见,惟在《岷州志》中见有番人名癿旺,生于明代,应试入仕,任湖广郴州吏目;倘癿藏之名,亦与番语有关乎?(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1938年7月)


  据介绍,积石山县有关部门在规范地名时,尊重群众习惯,并不轻易更改长期沿用的生僻字。他们查到“癿”为宋代西北少数地名用字,解放后当地也一直沿用“癿藏区”、“癿藏公社”、“癿藏镇”,因此留用至今。


  临夏在古代长期为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争战之地,唐代与吐蕃在这里更是相持鏖战。宋代,吐蕃后裔唃厮啰之孙木征在癿藏筑“踏白城”.


  在积石山县对面的官亭镇是三川土族之乡,属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记者到官亭时,据当地土族学者徐秀福介绍,三川的土司中,朱土司始于元代西宁州土人癿铁木,辛土司始于西宁州土人朵力癿,“癿”字不罕见。


  这让记者想起从夏河县乘车快要进入临夏州时的一个地名:桴罕镇。秦汉时期在临夏设置桴罕郡。羌族在古代活动范围曾经很大,这里曾长期是桴罕羌(也写作罕羌)活动的区域。


  藏族和羌族先民都已先后退出这一地区,癿藏和桴罕作为地名保留下来。

 

 

  东乡族的工匠村

 


  初到东乡县,记者吃了一惊,原来该县全名就叫“东乡族自治县”,直接以民族名称作为县名,这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也属罕见(其他还有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县志办主任汪作平向记者介绍,临夏古称“河州”,以其为中心称呼四邻为东乡、西乡、南乡、北乡,后来讨论族名,东乡族因此而得名。


  《临夏大辞典》主编马志勇曾对东乡县的地名进行研究,他认为,在没有文字记载的东乡族历史中,地名是保存历史的活化石。13世纪初,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归来带回大批“撒尔塔”工匠,留居河州东乡一带,设置工甲匠管理。东乡县一些以工匠工种命名的村名保留至今,如“免古赤”,意为银匠;“阿拉苏赤”,意为皮匠;“坎迟池”,意为麻匠;“阿娄赤”,意为背篼匠;其他如“他木赤”,是探马赤军的转音。“元代的工匠,亦兵亦匠,平时为匠,战时为兵”.


  今天,东乡族仍保留了不少传统技艺,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乡族擀毡技艺”.据马志勇说,东乡人与中亚人使用的工具、制作的方法和程序完全一致,技术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十分明确。在东乡县博物馆还陈列了不少东乡老匠人使用的各种工具,表现出东乡族精湛的工匠技艺。

 

 

  保安族新旧“保安三庄”

 


  对保安族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保安三庄”的说法。在保安族现在居住的甘肃省大河家镇一带,找不到“保安”这个地名,因为保安镇在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原义与保安族先民是军事屯戍集团有关,他们至今仍以善造锋利的保安腰刀着称,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位保安族学者都告诉记者,每次回到青海保安镇等保安先民生活的村庄,情绪激动,难以自抑。


  过去的说法一直是这样的:保安族先后聚居在“保安三庄”,旧三庄为青海省的保安、下庄、尕撒尔,新三庄为甘肃省甘河滩、梅坡、大墩。


  然而,保安族学者马世仁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研究,尤其是对甘肃青海两地的口述访问和实地考察,“保安三庄”的说法是后起的,不是保安族传统说法,无论在甘肃还是青海,保安族的实际聚居地都不限于新旧三庄。也有保安族学者告诉记者,他们并不完全赞同这一结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