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甘肃

时间:2014-01-09 11:10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史研 点击: 载入中...

六盘山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一、三军的主力部队到达甘肃迭部县俄界(高吉村)。长征途中,毛泽东在陇原大地上挥师北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甘肃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关注甘肃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多项工作给予批示和指示,将甘肃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向全国。

 

 

  长征确定落脚点

 


  1935年9月,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境内,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迭部县召开了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报告,提出中央坚持继续北上,到苏联边界创造根据地的方针。16日,红一军第二师第四团遵照党中央关于打开进军甘肃通路的指示,进攻腊子口,毛泽东亲随红一军前进,直接指挥战役。经过激烈战斗,17日清晨,夺取天险腊子口,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带着腊子口战役胜利的喜悦,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整编方案。在哈达铺,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陕甘革命根据地依然存在的消息后,果断地提出到陕北去。22日,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陕甘支队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发。随后,陕甘支队继续北上,突破渭河防线向通渭方向前进,于27日傍晚到达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当日晚,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将陕甘革命根据地确定为长征的落脚点。29日,在榜罗镇城东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了一纵队先锋连。望着将士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毛泽东心潮澎湃,他遏制不住汹涌的诗情,即兴朗诵了律诗名篇《七律·长征》。10月2日,陕甘支队分左、中、右三路向陕甘苏区挺进。7日,部队主力翻越六盘山,一周后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行军途中,毛泽东又创作了《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抒发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情怀,体现了一代伟人志存高远的宏伟抱负。


  中央红军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时刻关注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各种行动,对红军西征、红军长征大会师以及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各项工作、解放大西北、兰州战役等发出了及时而准确的指示,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取得胜利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比较妥当”地进行土改

 


  新中国成立之始,全国仍有23的地区存在着封建土地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有步骤地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西北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更为根深蒂固,土改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1950年1月17日,针对陕甘宁三省的土改部署,毛泽东致电给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第二书记习仲勋说:“陕甘宁三省今冬只在部分地区进行土改,取得经验,推迟至明冬普遍进行土改,是比较妥当的。”对甘肃等地的土改进程作了宏观上的安排。按照这个部署,甘肃从实际情况出发,划分不同区域,有步骤、分期、分批地顺利完成了土改。


  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这不但是巩固基层民主政权、安定社会环境的需要,也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


  1951年,武威地委在镇反运动中,认真宣传党的政策,深入发动群众,打击了国民党遗留在武威的反动势力,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等的顺利开展。期间,武威专署公安处尝试着召开了一次反革命分子家属座谈会,座谈会上,多位家属表示,以后要搞好生产,好好生活。座谈会收到了教育、团结群众的良好效果。5月1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转发了武威地委关于此次座谈会情况的报告。5月23日,毛泽东对座谈会报告作出批示:“武威的经验很好,全国各县市均应这样做”,同时转发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及地委县委,将武威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国。

 

 

  关心甘肃文化教育事业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甘肃省群众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为甘肃的学校题写校名,为报纸题写报头。50年代,毛泽东对甘肃的群众业余文化教育、戏剧艺术发展等给予了更多的关怀。


  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在陇东建立一所中等学校的决定,确定学校名称为“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毛泽东为筹建过程中的陇东中学题写了校名,1942年7月接见了陇东中学观光团,给师生代表讲了话,对陇东中学和整个陇东地区教育事业寄予厚望。1942年7月7日,陇东地委机关报《救亡报》出版至第474期,地委领导呈请毛泽东为报纸题词,毛泽东欣然题写了《陇东报》的报名,至此,《救亡报》改为《陇东报》,经常增出《号外》《新闻简报》《捷报》等,及时向陇东军民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报道各个战场的胜利喜讯,很快成为边区很有影响力的报纸。1949年11月,毛泽东为《甘肃日报》题写了四幅报头以供选用,体现出十分细致的关怀和极为审慎的严谨态度。


  1955年,酒泉县银达乡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断发展的需要,自发地开展学习文化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的努力,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及时发现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典型事例,将《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且写了评语,赞扬“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毛泽东的评语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在合作化道路上业余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将银达乡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毛泽东对甘肃戏剧艺术的发展极为关注,多次观看甘肃代表团的表演并接见演员。1957年1月,全国首届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举行,甘肃省歌剧团带着舞蹈《太平鼓》和颇具乡土气息、反映与封建陋习作斗争的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参加了汇演,两个剧目被安排进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怀仁堂里,紫红色的大幕徐徐拉开,富有浓厚西北风情的乐声响起,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开始演出。因为这是汇报演出,演员唱得很投入、很动情,把一个敢于向封建婚姻作斗争的陇东少女的心态表现得细致入微、灵活生动,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时,毛泽东让秘书给后台送去一张便条,上写:“请将《二姐娃做梦》再演一次,以便重温对陇东缅怀之情。”看到主席派人送来的字条,演出组委会立即做了返场安排,演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为领袖们演唱了这首陇东道情,这也是唯一一个再次登台表演的节目。连续两次观看陇东道情,既是毛泽东对陇原大地革命生涯的追忆,也是对与甘肃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的缅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甘肃民乐:花海登山愉悦身心强体魄
  • 甘肃乡村艺人敦煌演绎民间“皮影故事”
  • 甘肃艺人墙皮“复制”敦煌壁画 “移入”寻常百姓家
  • 甘肃戈壁小镇抢救“稻花香”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 甘肃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匠人:26年孤独坚守 匠心依旧
  • 甘肃藏家集近4万枚旧票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