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明珠——河州炳灵寺

时间:2014-01-23 11:48来源:华夏文化传播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炳灵寺

 

  丝绸之路是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期间,古代欧亚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它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分布于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约10000公里,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缔约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由公元前二世纪至十六世纪整个丝绸之路的起始路段与分布于天山山脉地区的交通路网组成,是"丝绸之路"中国地位特别突出,交通距离特长,交流内容极为丰富,影响力非常深远,旅途景观尤为壮美多彩的组成部分。它从中国古代长安/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多公里,由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境内的代表性遗迹以及它们之间在十八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交通交流关系构成。遗存类型包含了亚洲大陆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帝国或汗国的都城或宫城、中心城镇、商贸聚落或城镇、佛教石窟寺、古道、驿站、关隘、烽燧、长城、城堡、墓葬等考古遗址和多种宗教建筑与遗存。沿途拥有高山与平原,森林与草原,沙漠与戈壁,绿洲与河谷等亚洲内陆极富特色的地貌景观。


  遗产名称"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价值概述中说:"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丝绸之路"整个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地位,还因经由多种途径的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建立起跨区域的长距离交通,连接了多种文明地带,展开了东西之间持续而广泛的商贸、宗教、科技、文化等交流活动,在游牧与定居、东西与中亚等文明交流中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见证了欧亚大陆尤其中亚地区在约18世纪中诸多业已消逝或发展演变的古代民族及其文明及东亚地区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揭示了亚洲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西域绿洲文明之间的交流、冲突、兼容、融合等对话过程及其中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


  2012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该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52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始凿于西秦,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现存窟龛185个、造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是丝绸之路起始段中原地区与河西走廊交接地带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寺。河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是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西渐双向传播的重要驿站,便捷的交通促进了东西南北各民族文化信息在此交融、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地域性的石窟艺术。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石劲松说:"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雕艺术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交通干道交织在这里,大夏河、洮河等水系从其附近汇入黄河。炳灵寺石窟处在东西南北陆路、水路交通要冲附近的位置,致使佛教艺术受到同时代西方、南方和中原的多重影响,同时,还受鲜卑、羌族、党项、吐蕃、回鹘、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加速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及中西文明的交流,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全过程。1961年,炳灵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丝绸之路整体申遗重要备选点以来,重点实施了甘肃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之一、总投资150万的171龛唐代大佛保护维修工程,对大佛面部、手部、脚部等进行考古修复。目前,已经完成了《申遗文本》和《管理规划》编制、遗产航拍测绘等工作,文物电子档案、监测系统以及唐代大佛维修等工作将于近期完工。


  为营造申遗氛围,临夏《民族日报》社、炳灵寺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对临夏州永靖炳灵寺石窟分"169窟的石窟地位"、"北魏雕塑"等专题,作较为全面的介绍,以飨读者。


  《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的记载,说的即炳灵寺所在的小积石山。此地千峰壁立,《法苑珠林》这样描述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众峰竟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华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泰始年所立也。寺东谷中,有一天寺,穷探处所,略无定址,常闻钟声。又有异僧,故号谷名为唐述,羌云鬼也。"又《水经注·河水》引《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时亮窟即今169窟。东汉始,原来分布在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西迁,先后建立了十六国。其中前秦是最强大的一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溃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385年,乞伏国仁始建鲜卑政权,与后秦、北凉同时崛起于西北。西秦初都苑川,又徙苑川金城之间,三居谭郊,再迁枹罕。至乞伏炽磐时灭南凉,国力达到最盛时,统有十一州,二十余郡。疆域:北从麦田、度坚往西南至武威东;西南至青海湖东之汁罗,又东南至浇河南,东南至西倾山、干松山;又南下到白龙江上游;又东北至天水西、平凉北,再西北至度坚山。乞伏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是一个带有鲜卑、汉、羌、氐、屠各、休官、丁零、卢水胡等民族组成的部落、豪门(坞堡)的联盟。称王号大单于,其名称上就显汉化、部族性质,实际政治体制也一样。中枢、军事和地方建制袭如"魏晋故事".西秦初都苑川,又徙苑川金城之间,三居谭郊,再迁枹罕。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的纷争,土地人口的掠夺,对人民的剥削加重,老百姓的生活艰难,这为佛教的滋生传播创造了舒适的温床。佛教大乘学"顿悟成佛"、"一禅提人皆可成佛"之说,敬信佛、纪年佛、造佛像,可消除一切罪恶,正是迎合了阀门氏族的思想。于是弥勒与阿弥陀二净土世界,释迦摩尼本行像的创造,以及维摩诘说法等就成为石窟艺术的主要题材了。信佛者认为:造像最能得福。佛经中也是这样说的:"昔西佛在世,跋耆国王名优阗,来至佛所,头面礼合掌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象,当得何福?佛告王曰:若当有人,作佛形象,功德无量,不可称计,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信仰者可有"自然七宝机……中有百味饮食",以得"聋者得听,


  喑者能言,偻者得伸,跛者得行"等诸多快乐,幻出一个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形成佛教传播的两大中心。西秦国统治者奉着名禅师玄高为国师,广行佛事,开窟建龛,东来西往的僧人,多取道西秦。如公元399年,法显等西行求法,曾"度陇至乾归国夏坐"三月之久;公元404年,僧人智猛等"发迹长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仍取道西秦而行。又如公元420年,僧人昙无竭等"远适西方,初至河南,仍出海西郡。"释慧览自西域归"路由河南",中西着名僧人圣坚、昙摩毗聚集西秦,禅道弘法,设所译经。虽经历了1600年,今天仍能从I69窟看到昙摩毗、道融等供养人比丘之像,此也为西秦佛教兴盛之一证。


  北魏佛教开窟造像,特别是到了唐代造像达到了前所未有,造像占整个炳灵寺石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27米大佛就是整个开窟的杰作。唐晚期至宋、元,唐与吐蕃之战;宋、元时期,宋与金、西夏相互间的争夺,影响到了佛教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宋、元窟龛造像、壁画现存甚少。加之元、明、清三朝,为安定西北局势,扶持喇嘛教,对各地各派的大小宗教首领给于册封,赐给诏书、印信等,得使藏传佛教持续发展。元末明初,河湟地区喇嘛教传播、流行。八思巴在河州受戒,得一点而可窥"全豹".明代喇嘛教诸派进入炳灵寺传法,部分窟改妆粉刷,绘、塑藏传佛教画像,致使本来很少的宋、元龛像、壁画,成为窟中"隐士",叫今天的人们看了疑惑不定,进入"盲区".


  上寺区是炳灵寺石窟重要的组成部分,南距下寺2.5公里。初建于唐代,现存窟龛13个,内存唐代雕像和明代塑像、卓玛佛、唐卡、佛经、铜像等珍贵文物,保存完好。介于上下寺之间的洞沟窟龛,开凿元、明时期,存窟龛8个,石雕像1尊,壁画40平方米。


  永乐年间大慈法王路径河州,在炳灵寺、显庆寺弘法,使黄教传播很快,也在炳灵寺立稳了脚跟。清初炳灵寺建立了活佛转世系统,康乾时达到鼎盛。藏传佛教的壁画主要是明、清早中期的。炳灵寺藏传佛教壁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佛、菩萨、弟子、天王、护法、罗汉、飞天、喜欢金刚、高僧大德等。常见的有观音菩萨现四臂、六臂、八臂、十一臂、千手千眼。文殊菩萨像次于观音菩萨像。欢喜佛是喜金刚的俗称,其在藏传佛教中是独特的,主要有大威德金刚、大轮金刚、胜乐金刚、喜金刚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十五分钟的苏丹汗驿站
  • 玉门关和阳关
  •  西南丝绸之路:从茶马古道的烟尘,到天路的呼啸【追梦·西
  • 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启示
  • 文物展和书籍带你寻访丝绸之路
  • 研究称黄骅海丰镇遗址为宋金“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