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花腰傣姑娘 藏在深山中的风情万种

时间:2014-02-07 11:31来源:西部民俗风情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花腰傣姑娘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的一种称谓。花腰傣现有7.2万人,有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等自称,80%居住在新平县内,其余散居于元江等县内。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腰部的彩带层层束腰,并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缨穗、银铃而被称为“花腰傣”.


  哀牢山下的傣族,因其妇女的服饰用长达丈余的特制彩织锦缎,缠绕成宽约一尺半的花腰带系住筒裙的穿着特点,俗称花腰傣。在花腰傣文化中,其具有象征性要素的就是花腰傣的服饰,它是花腰傣与当地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代表花腰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花腰傣”这一称谓的来源就是其服饰文化形象的延伸。


  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民国21年,《新平县志?民 族》载:摆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摆、旱摆、花腰摆、苦菜花摆四种。其文中所提的“摆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当地的老百姓还一直延续着这种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尊重傣族人民的意愿称为“傣”.


  据说居住在云南省新平县戛洒江一带的花腰傣人,他们的祖先是滇皇族后裔。哀牢山农民起义首领刀成义,是他们平寨傣族的老祖宗。戛洒江一带的花腰傣人多数姓刀,他们的祖宗是在大迁徙中失散的部落。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


  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红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居炎瘴地,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的保存着古傣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服饰和赶花街等习俗。在层层梯田环绕哀牢山中,火红的凤凰花映红的戛洒江岸,花腰傣人掩映在江岸古林间的村寨、古堡式民居,以及典雅的服饰、多彩的风情、奇异的习俗形成的独特花腰傣文化如劲风过海,享誉中华大地,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花腰傣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都是靠口传心授或传统习俗代代流传,但花腰傣却创造了辉煌的诗篇。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学丰富,舞蹈优美,歌曲动人。他们依然保留着染齿和文身的古老习惯,从十来岁开始就染齿和纹身,以黑为美,牙齿染得越黑就越漂亮。纹身身主要是为了避邪,花腰傣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世上是有鬼魂的,文身可以驱鬼,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回家。


  新平花腰傣文化凸现了独特性,最具表现力的就是花腰傣服饰。“花腰傣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有的专家学者对花腰傣服饰给予了高度评价。花腰傣上衣较短,腰常露在外面,但用彩带束腰,花腰傣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女性的服饰根据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款式,但都是以筒裙为主,大胆的色彩搭配和斜角倾斜,加上缀在身上的银饰,尽显花腰傣女性的柔美。最为特别的是花腰傣少女的帽子,独特的形状和别出心裁的佩戴方式,把花腰傣的神秘与原始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腰傣的赶花街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节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替傣家人驱除灾难杀死恶龙的英雄岩龙而进行的集会。赶花街还是花腰傣“小卜冒”(小伙子)和“小卜少”(姑娘)们挑选伴侣的盛大节日,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节日这天青年们都穿起自己的民族盛装,花街上小伙子会主动与自己看上的姑娘搭话,并赠送小礼物,如果姑娘有意,也会回赠自己做的手绢、花带等,并与他单独到树林中寻一个安静的地方相会。姑娘会拿出小竹箩里亲手做的糯米饭、炸鳝鱼干、腌鸭蛋等喂给小伙子吃,也就是“吃秧箩饭”,以表达爱慕之情。如今的花街节,已从青年人的谈情说爱扩展为当地展示民族风情,开发商贸经济的活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