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大甸山墓地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昌宁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位于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委会漆树坡小组东南侧的大甸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西北距昌宁县城3公里,海拔1643米,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98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
墓地发现各类墓葬198座,按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瓮棺墓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179座、土洞墓葬18座,此外还出土瓮棺墓1座。竖穴土坑墓都是直接开挖在砂石土中,大部分填土中包含有碎石、石块甚至打破地层基岩,分布在墓地东侧、西侧和北侧。土坑墓面积一般1~3平方米,以小型的墓葬为主,墓坑较浅,大部分为空墓,出土器物墓葬的仅36座。出土的器物器型也小,如小型的带耳陶器、石坠、纺轮等。土洞墓发现18座,是大甸山墓地发现的极具特点的墓葬形制。这种墓葬分布在墓地的南坡和山顶位置,为墓地的中心区。墓葬都是开挖在膏泥土之下,墓口较小,墓坑窄长,斜坡状墓底,一般达到3~4米长。墓底斜坡状,墓口处偏高,墓地里端偏低,头端在高处,脚端在低处。人骨大多已朽,个别墓葬发现有人骨和牙齿残留痕迹。墓葬的葬式不明,部分墓葬发现有棺木炭化痕迹,应该存在有棺木葬具的。土洞墓墓穴都为竖穴式,不带墓道,墓葬纵剖面都为靴形,墓顶或为弧顶或为斜平顶。土洞墓的墓穴都非常狭小,这是由于受到墓坑都是挖在膏泥土之下,而膏泥土遇水会变形、挤压和下沉等,使得原先的墓坑会慢慢变小变窄等。墓葬出土随葬品也较丰富,大多都有随葬品,数量多的可达26件(套)。器物以青铜器为大宗,主要是各类兵器,如弯刀、矛和钺等,随葬品中不见陶器,陶器与青铜器不共存。瓮棺墓仅发现1座,分布在墓地东南角。墓坑为圆形,直壁、平底,葬具为夹砂灰褐色陶器,器表饰绳纹。
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石器、陶器、铜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炭化严重未取)等,以铜器为大宗。铜器数量较大,按器物功能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礼器和装饰品等,类型多样,可分为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扣饰、铜镯、铜矛、铜剑、铜钺(含靴形铜钺)、铜钏、铜盒、铜指护、铜镦、铜斧、铜凿、铜牛角、铜象牙、铜盖、铜器座、带铃铜环、铜钟、铜铃等,以及采集到的铜鼓、铜釜、铜剑鞘等等,以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矛、铜钏、铜钺、铜剑数量居多。其中,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靴形铜钺、铜钏、铜盒、铜指护、铜牛角、铜象牙等随葬品为云南地区甚至西南地区的首次正式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器物,极具特点。铜弯刀,以椭圆形銎居多,少数圆銎,大多柄部两侧都有凸起的人面纹,少数銎部饰三圆圈纹,刃部不对称,呈靴形,个别刃部严重卷曲,大多数弯刀刃部两侧有“几”字形血槽,通长12~55厘米。其中,M2出土一件有銎铜弯刀,略残,形制类似一般铜弯刀,但在其銎部加有一长柄。椭圆形銎,刃部残破,刃部两侧有“几”字形血槽,刃尖已残,似卷曲,刃背依次站立四个鸟形装饰物。銎长8.1厘米、宽2厘米,通长27.5厘米。铜钺,都为靴形不对成称的,銎柄窄长,扁椭圆形銎,底部饰斜线菱形、平行线纹、圆圈纹,斜肩,刃部两端一长一短,靴形刃面,两侧弧形内收,通长19~23厘米。M2出土一件铜柄铜钺,器身通体由青铜铸造。形制类似一般靴形铜钺,但在其銎部加有一长实柄。柄一端较尖,似铜镦,断面为椭圆形。刃部为靴形不对称刃,刃部有几何纹饰。柄部长117.3厘米、柄宽2.4厘米,刃部长15.1厘米,通长128.8厘米。出土的铜弯刀也很有特点,如M2出土一件铜弯刀,銎部略残,銎部似椭圆形,柄部下端两侧都有凸起的人面纹,刃部不对称,呈靴形,刃部两侧有“几”字形血槽,刃尖已残。銎长4.1厘米、宽1.8厘米,刃残长12.3厘米,器物残长17.2厘米。M18也出土一件铜弯刀,略残,椭圆形銎,月牙形刃面。刃面自柄端至顶端由宽渐窄,上饰几形纹。柄面饰人面纹和三小孔。刃部有“几”字形血槽,刃部前端略弯曲。通长57.6厘米、銎径7.6厘米。铜盒,又名铜箭箙,器型奇特,中空,由盖、身两部分扣合而成,整体呈长方形,盖为马鞍形,束腰,平底,器身顶部一般饰斜线方格纹,器物的两侧中部由多重斜线棱纹和圆圈纹组成,上下饰棱形纹夹不规整的同心圆点纹,中腰部两侧各铸两个环钮,个别底部似有穿孔,一般中高23~26.4厘米、侧高24~32.8厘米。铜牛角,发现两件,整体似水牛角,椭圆形銎,中空,角底端饰四组弦纹,通长32~57厘米、銎径8.2厘米。而铜象牙整体也似水牛角,椭圆形銎,但其底端没有弦纹,更显细,通长56厘米、銎径11.2厘米。铜指护,发现两件套,每套5个,长短不一,刚好戴在一只手的五根手指上,整体似船型,内凹,外凸,两端非常尖锐,中间有一环钮,断面为圆形,长短不一,长8~14厘米、宽1.8~3.4厘米不等。石器有石坠、石范、砺石、石纺轮、石锛以及绿松石等,陶器有单耳陶杯、陶罐、陶纺轮等,铜铁合制品有铜柄铁矛和铁柄铜矛等,铁器有铁矛、铁削、铁剑、铁钏等。琥珀珠饰,都发现于土洞墓中,少者数十颗,多者百余颗,呈长圆形管珠状,红褐色,通长1.8~3.2厘米,内孔径0.2~0.4厘米。海贝为贝币,竹藤为藤篾腿套等。
大甸山墓地山顶南部中心区域发现的土洞葬,是云南地区甚至西南地区的首次考古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墓葬形制。大甸山墓地发现的土洞墓其结构形制与中国北方发现的土洞墓又存在有差别,墓葬都打破膏泥,底部倾斜,随葬品大多放置于稍低处。墓穴填土中包含到大量膏泥,出土器物中只见青铜器,不见陶器,如铜钏、铜鼓等。推测土洞墓这类墓葬的主体民族可能更多的与来自长江中游的百濮民族的族群相关。而土坑竖穴墓挖在有碎石的地方,与石块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出土的随葬品少,仅见带耳的各类陶器。土坑墓这类墓葬可能属于来自中国西北的氐羌民族的遗存。
在云南西部的保山坝子、腾冲坝子、昌宁坝子以及周边的临沧、德宏等地相继采集到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风格与昌宁采集过的青铜器十分类似,器物主要有铜鼓、铜盒、铜弯刀、靴形钺、半圆弧刃钺、铜案、铜编钟、铜矛、三叉格铜剑、铜铃、铜镯、铜钏等等,这些东西是否是构筑成哀牢文化的典型器物呢?这就需要更多的科学考古发掘活动来予以解答。大甸山墓地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揭开古哀牢国的面纱,或会将神秘并失传已久的哀牢文化展现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