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北翻云覆雨的风云人物董福祥

时间:2014-04-09 08:43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董福祥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汉族,1862年(同治元年)陕甘回民起义时,率众据甘肃安化(今甘肃庆阳)抗清,活动于陇东、陕北,声势颇大。后在陕北被左宗棠部刘松山击败,投降清军,所部改编为董字三营,先后从刘松山、刘锦棠镇压陕西、甘肃、西宁(今属青海)等处回民起义,升为提督。1875年(光绪元年),又随刘锦棠进兵新疆。以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及平定南疆阿古柏骚乱有功,得左宗棠赏识。1890年,擢喀什噶尔提督。1895年,率部至甘肃镇压回民起义。后调甘肃提督。1897年,奉调防卫京师,所部编为荣禄所辖武卫后军。1900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清廷采取“招抚”策略。董福祥部士兵纷纷加入义和团,杀死日本驻华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并参与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董福祥率军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过程中,外国侵略者要求处死董福祥,清廷不允,旋被解职,禁锢家中。1908年病死于甘肃金积堡(今属宁夏)。


 

聚众起事

 


  董福祥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1840年1月8日)出生,清末甘肃省固原州王朝山人,(西北历史网站编者注:清代王朝山属固原州,同治十三年(1874年)分置平远县,其地划归平远县,县属固原州管辖。民国二年(1912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其地仍属之。1936年6月其地曾为中共三边根据地,属三边苏维埃政府固北县管辖,1938年4月固北县裁撤,其地划归环县。不久又为民国政府占领,仍归环县。此后至今,属甘肃环县毛居士井,即今环县毛井乡。)董福祥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其父世猷,不事农业,是当地一个很有势力的哥老会首领和赌棍。董福祥在幼、青年时期,经常跟随乃父活动于帮会、赌场中,深受所谓义气侠勇的熏陶和勾心斗角的习染。


  公元1862年,董福祥22岁,那时太平天国转战于南方,反清的捻军纵横于中原。不甘受迫害的回民先后起事于陕甘。尤以陇东回民起义,势成燎原,先由豫旺城把总马兆元领导兵变,继而固原、盐茶(今海原县)、平凉三处回民群起响应,杀官据城,声势颇大。当时环县、固原等处汉民,既因清廷虐政不堪其扰,又因战事纷起,家乡难保,遂群起拥董以谋自卫。董福祥与其父利用哥老会和赌友关系,在不数日之间,即聚众数千,揭竿而起,占有了固原、环县之间的广大农村,并与邻近的民军相呼应,一面杀官劫库,一面保卫家乡。


  同治二年(1863年),由于陕西回民义军受创,全部转入陇东一带。董福祥乘当地汉民群情恐惧和清军不暇西顾之际,便大肆号召起来,因而来归者益众,声势更为壮大。


  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仍以全力在陕镇压捻军,不暇西顾,这时在甘肃的回民义军由于各地回民纷起响应,进展极为神速。如平凉回军破固原,河州回军陷狄道,宁夏回军占灵州。董福祥即利用在甘少数清军狼奔豕突疲于应付的机会,在巩固已占地区的同时,又率众向外发展。继以陕西捻军受挫,清廷调固原提督雷正绾、甘肃提督陶茂林等率部援甘-举攻下平凉,又以靖远回民义军张职璐率部反戈降清攻占了固原、盐茶,回民义军一时受挫。但以当时道运不通,陶、雷两部士兵,军食不继,斗志不坚,逃亡益众,因而陇东的清军与回军相持不下,形成了一种“拉锯”局势。董福祥就乘机劫夺物资,招收人马,补充武器,因而实力更为壮大。当时在环县、固原一带所谓自卫“团练”中的苏存宏、高二、沙三、张俊、李双良、杜乃子、姚旺等部,其中惟董福祥部势力最大,号称劲旅。稍后,其他“团练”之间相互猜疑,时相兼并,如高二杀了苏存宏,沙三又杀高二,张俊又杀死了沙三。于是当时各团练的首领,如张俊、李双良、杜乃子等,为了自保,共同倡议进行统一民团运动,遂共推董福祥为“团总”,张、李、杜等副之。那时董在环、固一带的势力渐趋稳固,并与邻近回民义军划界相约,互不侵扰,共抗清军。


  同治四年(1865年),清军在甘到处败北,回军势力益张。清军陶茂林部溃败于安定(今定西),几不成军。雷正绾军攻金积回军马化龙部,董福祥率众策应夹击清军,使雷军败于金积,溃于豫旺,哗变于固原,退逃至平凉。董福祥乘胜大举追击,缴获无算,威震一方。


  同治五年(1866年),董福祥已拥有数万之众,武器已由以刀矛棍棒为主转而以土炮洋枪为主了,部队有步队也有马队。这时他以安化(即环、庆、固边区)为根据地,东则联络集结陕境的汉民团练高万镒部,相约合力向东发展;南则联合占据庆阳董志塬一带的陕西回民义军首领崔三、穆二、穆三、穆四、马腊子等众,支援他们向南伸张;北则与金积回民首领马化龙柑结,互为屏障,共抗清兵。董遂将部众分作两队,一队留守于安化的根据地,自率一队主力出征,由安化伸向保安(今志丹县)、曲子、元城子、合水等地。由于当时小麦一石价银一百六七十两,人民生活困苦已极,因而来归的更多。

 

进占陕北

 


  同治六年(1867年),董福祥乘陕西清军堵击捻军无力兼顾之隙,又大举攻占了甘肃省之宁州、正宁、合水,陕西省之鄜州、中部、宜君、三水、米脂、绥德、宜川、清涧,并流动于安塞、桥扶峪、新集、老集、董园、安边、定边、盐池各地,声势更大,常与清军刘厚基、鄢太愚、段登云等相对抗。董又联合张福满、欧狗儿、扈正喜等当地团练进掠甘泉,企窥延安。


  是年秋,董福祥部已将盐池、安边、定边、靖边等地据为已有。为了巩固后方,他感到环、固的根据地毗近清军驻有重兵的固原、庆阳,形势不稳,于是决定以三边(定边、安边、靖边)为根据地,即将留驻环、固地区的营底家属移于三边。复与灵州之马化龙、白彦虎相约,互为策应,结为联防,并与伊盟各旗协议,互不侵扰。


  同治七年(1868年),董部众号称30万,据有陕、甘数十县,南及延安,北达伊盟,东起绥德,西至环固,清军被打得首尾不能相顾,狼狈不堪,即榆林重镇,也岌岌可危。董福祥自封为陕甘自卫总团大元帅,他的下边凡拥众过万的,都封为元帅,内分老营(即董之基本队伍)、新营(以后归从的)、联防(如回民义军在其势力范围的以及汉民自卫团队未归编的),其编制大体仿清军制,声势颇盛。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自陕西转入山西后。在陕的清军遂转兵西进“剿”回,北向击董,战争日趋激烈。适董攻绥德未下,其元帅高万镒战死于三皇峁,所部四五万人,顿形解体。不久其另一元帅扈彰又率数万之众投降清军。董福祥为了鼓舞士气又率部再攻绥德,但仍受挫,返窥榆林,也没得手。接着其部将张登亦率众万余降清。这时董曾指使李双良、李登、辛满城等前方部队假降,借以重整阵容,力挽颓势。待至是年12月间,清军北路招讨统帅、广东陆路提督刘松山率军自山西渡黄河进抵绥德,统一子陕北清军的指挥,开始大举进攻。时董部尚拥众20万余,另外还有一部联防的回民起义军数万,占有东自绥、榆,西至环、固,北起盐、定,南达清涧之数十县的广大地区。区内堡寨林立,崾岭相连,而清军总数不过10万。董福祥即将部众主力布置在大小理川南北之线,企图阻击清军。但刘松山到绥德了解情况后,没有采用全线“扫荡”的策略,竟出乎董意料之外地施行了一点突破,直捣核心的战法,长驱直入闪击董部。从1869年1月中旬大战展开,清军一战胜于大小理川,再战胜于瓦窑堡,三战又胜于隆腰镇、黑牛川、邱家坪,董福祥、张俊、李双良、李登、张万镒、姬春满等,退集镇靖堡共议对策。有的主张后撤宁夏与马化龙联合,共谋抵御;也有主张西去豫旺、环县躲开清军进攻宁夏去路,重整队势。最后,董福祥之父董世猷力主采用董部“参军处”(是一些文人谋士集合体)的主张:“揆度形势,惟有降清是上策。”当降清主张为大家所同意之后,又顾虑在大败之际投降,可能反遭杀害。董世猷说:“这样办,你们先把主力带走,躲进山去,我在这里向清军乞降,看看动静。反正我已老了,要杀他就杀。他们如果诚意招降,我再派人叫你们来投。”这样决定以后,董福祥即率余部转往距镇靖堡130余里的洛珠川一带隐蔽起来,继续收容溃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