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画《人民的刘志丹》
刘志丹太白镇起义
20世纪30年代的陇原大地,真是一座人间地狱。军阀官府横征暴敛,兵痞土匪为患乡里,在陇东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司令庄庄有,副官满院走,官长多如狗“.封建剥削骇人听闻,繁重的地租、苛刻的高利贷,常常使终年辛苦的农民一无所获。各种旱涝灾害又雪上加霜。从1928年开始,甘肃连年大旱,灾情之重,使陇原大地赤地千里,将人民群众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陇东原本是甘肃的富庶之乡。”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的一个边边“,这句自古就在陇东流传的民谚,不仅反映了陇东超过关中的收成,也表达了陇东人民由此激发的自豪。但是近代以来,这里由于地处甘、陕、宁三省交界,山高皇帝远,独特的地域环境,自然成为军阀、土匪、恶霸们肆意横行的天堂。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甘肃人民苦熬苦等,盼望有人能带他们走出苦难,走向光明……
1930年10月28日,由陕西省保安县白砂镇通向甘肃合水县太白镇的山间道路上,开来一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个个精神抖擞。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个战士打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陇东民团骑兵第六营“几个大字。队伍中有一个军官骑着一匹铁青色高头大马,他面庞清瘦,浓厚的眉毛下一双眼睛深邃而机敏,高高隆起的鼻子衬托着他的英俊,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容透着西北汉子的刚毅。他就是名震陕甘的传奇英雄--刘志丹。此刻,他正带着队伍踏着崎岖的山路,穿过子午岭茂密的森林,沿着葫芦河向太白镇赶来。
驻在陇东的民团军司令谭世麟,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正在招兵买马。他知道刘志丹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能征善战,在陕甘一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就想方设法将刘志丹招在自己麾下,任命他为”陇东民团骑兵第六营营长“,同时调驻太白镇的陇东民团24营的副营长王凤珠协助刘志丹,为自己整编民团。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一直在陕甘一带从事秘密革命活动,准备建立一支由共产党掌握的革命军队。得到谭世麟的任命,他与陕甘一带党组织的其他同志协商,制订了一个奇袭太白镇民团的周密计划。刘志丹等人设法从我党控制的保安县民团调来一些枪支、马匹,集合起了这支队伍,当天下午就来到了太白镇。
太白镇是合水县东北葫芦河边的一个小镇,葫芦河穿过小镇由西向东流过。镇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南面靠山,北面临水,街上只有几家门面不大的店铺。刘志丹带领队伍来到镇上,就驻到了东南头一个烧酒作坊。
烧酒作坊的掌柜李绪增,50多岁,仗义疏财,爱打抱不平,人称”绿林好汉“.他同情革命,与刘志丹私交甚好。
刘志丹很快了解到了太白镇民团24营的情况。该民团第一连与副营长王凤珠驻在烧酒作坊西面的一家骡马店里;第二连与营长黄毓麟驻在河北面的黄家砭;第三连驻在离太白镇60里外的林镇。敌人兵力这样分散,正好有利于我们各个击破敌人。刘志丹研究敌情后告诫大家,”敌强我弱,宜斗智,不宜斗力;宜速战,不宜持久。“一个详细的作战方案终于形成:一路由刘志丹、杨树荣负责,把黄毓麟和王凤珠叫到一起,以商量军队住宿和供应粮草问题为名,设法活捉他们,要他们下令部队缴枪;如果活捉不成,就先打死这两个反动分子,动摇敌人的军心。另一路由卢仲祥带领,借李绪增的烧酒作坊”设宴“,宴请敌第一连官兵”联欢“,伺机收缴他们的枪支。第三路由刘约三、魏佑民等人带领,在河边警戒,观察黄家砭敌人的动向。
10月1日早上,太阳刚出山,浓雾还没有消散,刘志丹、杨树荣就来到王凤珠的房子里,拉了几句家常话之后,刘志丹便很认真地说道:”王营副,我们马上要来100多人,怎么个住法……还有粮草咋样供应,想和黄营长商量一下。“
几天来,王凤珠已和刘志丹等人混得十分熟悉,他丝毫没有怀疑。想了片刻,就动手写了个纸条,派护兵去请黄营长。不一会儿,黄毓麟来了,他与刘志丹打个招呼,然后就上炕抽起王凤珠端上的大烟。
刘志丹正盘算着如何下手,突然外面传来”叭“的一声枪响,原来刘志丹的卫兵将黄毓麟的卫兵先收拾了。听到枪声,王凤珠立刻掏枪,刘志丹手疾眼快,早抽出枪,对准他的脑袋,一枪毙命。黄毓麟看此情景,急忙丢掉烟枪爬起来,杨树荣也抬手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在烧酒作坊里,民团一连的官兵围着几桌子酒菜正吃得津津有味。卢仲祥等几个人提着酒壶,轮番给他们敬酒,酒量浅的早已东倒西歪,醺醺大醉。酒量大一点借着酒精的亢奋大喊大叫着猜拳行令。听到枪声,卢仲祥把酒壶一摔,拔出枪对着醉眼朦胧的敌人喊道:”缴枪不杀!“
在这个营里工作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赵连壁也举着枪大声说:”弟兄们,刘志丹的军队是咱们穷人的军队,咱们都是受苦人,还是跟着他们走吧!“
敌连长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情况愣了一下,等反应过来准备顽抗时,被卢仲祥一枪打倒在地。
敌人乱作一团,大部分弃枪投降或逃跑了,个别顽抗的很快被消灭。等刘志丹赶到作坊时,战斗已胜利结束。
卢仲祥又带着队伍向河边赶去。
敌第二连在黄家砭听到镇上的枪声,纷纷冲出来向山上跑。刘约三、魏佑民与卢仲祥会合在一起向敌人追去,一阵猛打猛冲,消灭溃散的敌人,又缴获了十多匹战马,数支枪械。
太白镇战斗结束了,在当地为非作歹的反动民团被消灭了,镇上的男女老幼一起出来欢送刘志丹领导的革命队伍。
部队唱着胜利的凯歌向林镇出发,当他们来到离太白镇30里的枣刺砭,正好遇到三连连长马建有的两个卫兵在路边遛马。刘约三上前问:
”你们的连长呢?“
”在这里逛’破鞋‘呢。“
卫兵神秘地说。
刘约三立刻带人找到了”破鞋“的家,将正在寻欢作乐的马建有逮个正着,然后将他结结实实地绑在马上,于子夜时分赶到林镇,缴获了三连全部的枪支和马匹。
太白镇起义,刘志丹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共缴获长短枪六七十支,骡马几十匹,还有十几名团丁也自愿参加了革命队伍。此后,这支队伍在合水、保安、安寨一带开展了游击战,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星之火。
固城整编
太白歼敌之后,刘志丹率领军队转战陕甘边界,打土豪、除劣绅,扩充兵力,队伍发展到200多人,闹得敌人惶惶不安。
陕北军阀井岳秀命令驻在延安的高双城,分兵三路,围攻刘志丹,妄图将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一举扼杀。
1931年2月15日,刘志丹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决定避实就虚,调集兵力,突破敌人的围攻转移到合水。第二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全军会餐。吃过年夜饭,即冒着漫天大雪和刺骨寒风,穿过瓦子川,跨过葫芦河,翻越子午岭,于2月19日到达合水县的固城麻子川。
麻子川一下子热闹起来,地下党组织在各地发展的武装,纷纷向刘志丹的队伍靠拢。太白起义后,被刘志丹派到南梁山区发展武装的赵连壁、同守孝,带着队伍赶来向刘志丹报到;另一党员杨丕胜在南梁一带拉起一支饥民队伍,也来到了麻子川与刘志丹会合;刘志丹在谭世麟的陇东民团主持队伍训练时结识的合水民团排长贾生才、瓦冈川民团团总唐青山也各自从自己的民团中带出四五十人,扛着长矛,携带枪支,相继投奔刘志丹。部队一下子由原来的200人发展到400多人。
为了加强对部队的领导,刘志丹在固城对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编为四个连,由刘志丹任总指挥,第一连连长卢仲祥、第二连连长赵连壁、第三连连长杨丕胜、第四连连长贾生才。在部队中建立党支部,由杨树荣任党支部书记。
此后部队向宁县转移,当部队到达宁县张皮塬时,却遭到陇东暂编13师陈珪璋部的突然袭击,经过激烈战斗,队伍突围出来,却损失惨重。仅剩的100多人在刘志丹带领下来到陕北宜君县小石崖坚持斗争。
此后刘志丹按照陕西省委的指示,利用国民党派系林立、内部矛盾重重的机会,开展兵运工作,伺机组织武装起义。赵连壁、杨丕胜、贾生才等人受刘志丹的委派重新回到南梁、合水发动武装。刘志丹自己率军队接受驻邻县地方军阀苏雨生的收编,被改编为补充团,由刘志丹任团长,驻旬邑县职田镇。
1931年3月,陕西省委派高岗来到职田镇,向部队党组织传达了陕西省委关于”利用补充团名义,尽量扩大部队,积极准备打红旗“的指示。根据省委的要求,刘志丹积极行动起来,筹集粮款,修整武器,整训和扩展队伍,很快将补充团发展到200多人。
补充团的举动引起了当地豪绅的警惕,他们纷纷向苏雨生告密,生性多疑的苏雨生旋即将刘志丹扣押,并派重兵包围了职田镇。
在反动军阀的狱中,刘志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由同守孝等同志率领100余人突围出去,进入子午岭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其余人暂时缴枪,被苏雨生改编成为运输队,由魏佑民任队长、刘约三任副队长,队伍实际上还控制在党的手中。
为营救刘志丹,党组织通过在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任秘书长的中共地下党员南汉宸,利用杨虎城的高级参议杜斌丞先生与刘志丹在榆林中学的师生关系,终于迫使苏雨生将刘志丹释放。
刘志丹出狱后,来到甘肃平凉,与中共党员张秀山等人在陈珪璋的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魏佑民、刘约三此时也将运输队拉出来脱离苏雨生,与刘志丹会合。但此时兵运工作再生波澜,陈珪璋部所属的高广仁13旅发动叛变,突然袭击刘志丹。高广仁被击溃后,陈珪璋部驻西峰镇的蒋云台又图谋扣押刘志丹。危机时刻。刘志丹在陈珪璋的警卫团团长刘宝堂的帮助下,冒着大雨,连夜逃了出来,几经艰险曲折,与马锡五一起回到了合水县的平定川。
南梁播火
刘志丹、马锡五的到来,喜坏了当地的群众。此前,刘志丹就多次来这里工作,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刘志丹、马锡五来到他们常住的一户老婆婆家。老婆婆得知刘志丹还没有吃饭,就与儿媳悄悄来到山坡地上,拔下了尚未长熟的荞麦,揉下颗粒,用锅炒干后,拿擀面杖擀碎,再用细箩过了,做了一顿刘志丹最喜欢吃的饸饹面。
看着老婆婆颤颤的双手捧着热气腾腾的碗来了,刘志丹心头顿时涌起一股热浪:
”大娘,这怎么是好,太让人过意不去了。“
这位久居山林的老人家,用慈祥目光盯着刘志丹:
”没啥,没啥,只要闹红成了事,把心摘下来也舍得啊!“
南梁人民在用心血和生命哺育自己的子弟兵,盼望”闹红“早点成事。刘志丹和马锡五沐浴着人民的阳光和雨露,谋划陕甘红军的创建。
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共产党人纷纷发动起义,向国民党新军阀展开斗争,刘志丹也为之呕心沥血,前前后后发动了70多次兵变,但总是成功少失败多。在实践中,他深受毛泽东的影响,认识到”现在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如果能像毛泽东那样,建立起像井冈山根据地一样的革命根据地,就能站住脚,就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次回到南梁,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南梁地区进行一次深入细致地考察。
他与马锡五一道,从这座山到那座山,饥餐野果,渴饮山泉,方圆数百里的深山老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各个方面的人士进行接触,深入调查了南梁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对南梁的地理、民情、政治、经济、阶级状况有了系统的掌握。
南梁,位于陇东庆阳县、合水县和陕西省保安县、甘泉县相毗邻的桥山山脉中段。由于在中心山梁上有一座群众为防范兵匪劫掠而建的土堡子--南梁堡,故得名南梁。南梁附近有属于陇东的白马庙川、玉皇庙川、荔园堡川、二将川、林锦庙川、豹子川、大凤川、平定川、太白川、苗村川,还有陕北境内的瓦子川、白沙川、麻地台川、樊川、义正川、吴堡川、脚扎川、白豹川和三道川等近二十道山川。一道道山川纵横交错,加上方圆数百里都被林草覆盖,犹如一座天然的大迷宫。
通过调查,刘志丹对南梁地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梁,地处陕甘两省边界的偏僻山区,是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
南梁,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剥削,具有强烈的土地革命的愿望,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南梁,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革命力量屯兵养马,养精蓄锐。
南梁,有几百里大梢山,山大沟深,森林蔽日,有险可依,回旋余地很大,有利于革命武装机动作战,开展游击战争。
南梁,陕甘革命力量长期在此活动,人民群众对革命的主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革命武装在此培育成长……
考察结束了,刘志丹兴奋地说:
”南梁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有山、有川、有梢林,又是两省边界,敌人统治困难,我们活动方便。只要在这里建立起根据地,再步步向外扩展,就能把红旗插遍西北!“
所以,刘志丹得出结论,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南梁都具备发展武装割据的条件,是一块理想的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这次南梁之行,确定了南梁在西北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播在了这块历史悠久的黄土高原上。
据《诤友》作者吴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