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榭堂前燕

时间:2016-06-01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许丽 点击: 载入中...

 

    这是一座我们熟悉的家园


    这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


    这里有民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宅店铺祠堂等建筑


    这里被誉为风雅之地仁义之乡


    古镇悠悠悠悠古镇成于水烟败于水烟


    千百年来她承袭的生活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望着这一片寂静您是否知道


    这里曾经是一座商贾云集的热闹小镇


    在晴朗的日子里,被誉为“风雅之地,仁义之乡”的青城被那独有的阳光涂抹了一层闪闪发亮但又不失柔和的色彩。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初升的太阳映得东方一片火红,行道树上的小鸟叫个不停,在阳光的照耀下,随着轮廓的模糊,青城古宅透射在树丛的阴影中,散发着百年老木的清香,精湛的雕刻和各具特色的院落门楼,似乎在给世人传颂着昔日的繁荣。无论任何时候看去,都会带着一种诡异的瑰丽,都会同样的迷人。


    黄河上的千年古镇青城,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和兰州城区一衣带水。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城堡,也是黄土高原上稀有的鱼米之乡、水烟之乡,被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步入古镇,这里热情的乡民会给你谈及曾让他们繁荣一时的水烟;会带你步入曾经人丁昌盛的罗家大院;会同你一起驻足于寄托精神的城隍庙;也会为你讲述小镇浓厚的文化经典。


    水烟:繁华过后尽没落


    一套让人惊叹不已的水烟生产工具作为参观品静静地陈设在青城镇罗家大院民俗馆内。“成于水烟,败于水烟”,今年82岁高龄的张清永老人颇有感慨地说。这句话似乎在告诉世人“青城的兴衰与水烟有很大关系。”


    张清永老人是往昔从事水烟加工的老烟匠。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好悠闲地坐在罗家大院的门口。他说他家就住附近,每天都会到罗家大院门口坐会儿。尽管老人已八十高龄了,但说起水烟的加工过程,他条理清楚,并且显得精神头儿很足。


    “加工水烟,要求极为严格。要抽取叶片上的柄脉,再根据叶片薄厚、色泽黄绿分出等级。撕烟筋子、拣黄烟都是由妇女们手工完成。一二百人,常常不畏严寒,自带棉垫,坐于场中烟码两旁,箩儿、筛儿、簸箕点缀其间。”老人回忆着说。


    青城水烟具有消瘴耐寒,防虫蚊伤害的作用。它是一种特定地域的产物。作为明清两朝的贡品,其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倒转于清朝统治前期,从明初烟叶的栽培到清康、乾、嘉时,青城的水烟作坊已经发展到了200多家,人口猛增到了3万多人。其时,青城的富庶享誉陇原大地。


    “数十年间,民气和而颂声作,衣食足而礼仪兴”.水烟的品种也增加至黄烟、麻烟和棉烟三种。青城水烟业的兴起至鼎盛,推动了当地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


    明清、民国时期,满清贵族嗜好水烟,使之成为上流社会的风尚。清朝末年,兰州城里烟坊林立,商号繁杂,民间称为“八大家、四小家,七十二个毛毛家”,产量近千万斤。大的烟厂除在兰州设立总号外,还在西安、上海设立分号;在南通、苏州等地设支号;在汉口、天津、包头、洛阳等地设立临时驻庄。这种网络经营的形成,使烟坊经营者在各地名声显赫,出尽风头。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青城水烟发展至鼎盛时期。水烟品种从最早的黄烟,增加了青烟、棉烟和麻烟。从业人员达上万人,产品行销沿海地区及内蒙古、重庆、四川、山西等中国大部分地区。名牌百出,水烟带动百业兴旺。水烟业也成了青城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们那时候上班加工水烟,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班上的工人最多能达到40多人,尽管加工过程全靠手工,但最后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张清永说。据老人讲述,那时候他们的工钱结算是按水烟成品的把数计算,把数越多,酬劳越高。“我那时候算是干活手脚麻利的,每天都能加工700多把,算是工人里做的最好的。”张清永得意地说。


    水烟生意好的时候,以山陕客商为代表的各地商人云集青城,店铺林立,街道繁华,马队、驼队、车队络绎不绝“张清永说。”皮筏、木筏、渡船鳞次栉比。而水烟也成为‘甘肃一大利源',兰州还曾专设水烟局。“


    ”20世纪80年代,青城水烟进入衰落期,步入低谷。远望原来的烟田,几乎都为其他农作物和高架大棚、设施农业所取代,只有零星的烟田点缀其间,勉强地维系着’芸香事业‘“.张清永说。


    古镇因水烟而生,因水烟而盛,同样,也因水烟而衰。究其原因,有天灾有人祸。除了当时土匪的侵扰外,青城也面临了旱灾和水灾。经过这些磨难,青城已经元气大伤,很难恢复到昔日的水平。


    采访中,有人说,水烟的历史地位其实早就是一个完整的青城古镇。经过数百年的沉浮,被历史高度浓缩的青城古镇里,那些时刻释放历史文化气息的四合宅院、残存烟坊、祠堂庙宇,本身就是一个个赫然在目的耀眼词条。


    四合院:当时富户的标签


    青城,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经历过繁华与衰落的古老城镇。青城的另一价值就在于它保留了上百年的传统的建筑风格,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它没有随岁月流逝,被城市水泥森林所侵蚀,人们在忍受了城市的喧嚣之后,去古镇才能体验历史的宁静,才能感受古建筑的非凡魅力。


    清朝康、乾、嘉、道一百多年时间里,青城是方圆几百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东来西去的商贾络绎不绝,青城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晨,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实在无法与百年前的繁华相串联。鸟语花香院落里,依稀能感受到昔日的热闹景象,在弥漫着的清新空气里,随时都能闻到一股柏木散发出的清香。轻叩”咯吱“发响的院门,古朴的四合院尽收眼底,但家家户户却会彰显各异的风格。


    据当地的住户介绍,这里的民宅以四合院为主,式样众多,建筑的风格吸收了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特点,不但极具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观赏性。


    ”这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有四十五处,或完整保存,或残缺不全。“青城镇文化工作站站长刘军说。但无论如何,特色的古民居四合院,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图案。图案中有”福禄寿“、”琴棋书画“、”十二生肖“、”吉庆有余“等;无论是盛开的牡丹还是飞舞的凤凰,都惟妙惟肖,耐人寻味。青城砖雕中像《教五子》、《渔樵耕读》都是其代表作品,这些工艺不但能让所到之人油然产生敬佩,也是历史上青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见证。


    走进古镇,最有名气的罗家大院无法不让人再次联想到当初古镇的兴盛。罗家大院在青城西北角的罗家后街,为青城最古老的院落,房屋为木结构、泥坯和砖混合型,用当地所产的柏木油松,为五堂五厦式三合院,上堂屋为明三暗五式,供仙人排位。


    尽管现在罗家的后人已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但土生的青城人都知道罗氏子孙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以其忠厚敦实的家风、刻苦向上的品质,几百年来或耕田读书,或着书立说,或经商办厂,或兴修水利,或遇敌救难,为青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刘军介绍,罗家大院为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建筑,是在旧址上翻新的,属于规模最大的、清一色的青砖木楼,朴素到所有的木头都不用油漆,古建筑群里的家具和物件都基本上是老古董。里面除了有水烟制作的场地和生产工具外,还有传统工艺纺线、织布的演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它现在已成当地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院子中有当年的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院子里陈设有刺绣、剪纸、灯笼和一些小物件,做工都甚为精湛,使我们领略了青城的人文风情。


    除了罗家外,张氏家族也是青城的大家望族之一。高氏第十五世孙高集翰先生将记者带入了邻着他家旁的张家大院。院子里早已没人居住,曾经浩浩荡荡的四合院如今空空如也。


    走入四合院,当年的门楼、影壁、墙面、屋脊之上都可见砖雕。门头檐下有四重带状砖雕装饰,有回纹、螺纹、器物等。墙面砖雕的典型代表是张氏的耕读图。”这个院子已经有很多年没人住了。现在孩子们都给我们盖了新房子,冬暖夏凉,舒适安逸。“老妇指着不远处的一栋白瓷砖新房对记者说。


    当年,老妇嫁入张家就是在这个四合院里,尽管院子里当时有七八间房子,但也由于人丁兴旺,老人只能和孩子们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我们那时候封建,女人生孩子都会有专门的房子做月子。“老妇边说边把记者带到一个角落上的房子里。”这就是专门的月子房。家里面任何一个女人只要生产了小孩,都不能进堂屋,并且也不能随便从堂屋门前穿过。“老妇说。


    透过纸糊的窗户,记者依稀能从里面的旧物看到当时高家的兴盛。正堂屋内古香古色的建筑,踩在木质的地板上,”咯吱“的声音好像在对世人讲述古宅的变迁,实木的家当凸显了曾经的富有,衣帽架古朴漂亮,房檐上尽管落满了尘土,但却挡不住燕子在半空盘旋。好像也不愿丢弃当年的繁华。


    文化:兴学重教是根本


    如果说水烟是青城百年前的支柱产业,四合院应该算是当时富户的标签。而青城小调、《柜中缘》及众多科举进士则是对当时青城文化底蕴的最好诠释。


    今年78岁的高启康老人酷爱青城小调。虽然年岁已大,但他却精神头儿十足,说起小调不仅侃侃而谈。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高启康先生为记者来了几段他自己创作编写的调调,小调听起来会有一些青城的方言在里面,但句句都会让人听着舒坦。这些小调来源于生活,字里行间表现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景。或赞扬、或调侃、或喜悦、或忧愁……


    青城小调又称”西厢小调“、”青城小曲“,距今约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演唱形式类似于西北广为流传的”眉户小曲“.2008年西厢小调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不想让小调失传,想让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听小调,愿意学小调。“提起青城小调,高启康老人首先说道。”我9岁起就开始唱小调,文革中小调被禁了,那一个时期就再没有唱过。现在虽然年岁已大,但还是热衷小调的创作。业余时间都在摸索着写。以前小调只有24个调调,如今已经发展到35个了,我还会坚持在原基础上不断发展新调。题材方面,涉及面也更广了,除了传统的’赞青城夸青城‘外,我还将小调的内容拓展到国学宣传、社会热门话题等。“高启康先生说。


    青城小调在宣传千年古镇的同时也挽救了地方戏曲艺术。高启康老人虽没有进过专业的艺术院校,但也不能不称他为”青城艺术家“.没错,青城就是一个这么富有艺术气息的古镇。他不仅有艺术化的建筑,就连每一处角落都会渗透出文艺的气息。


    青城也有城隍庙,但与大都市上海的城隍庙有着千差万别。走进青城的城隍庙,映入眼帘的就是由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乐队“.二胡、扬琴、板胡等一应俱全。唱者也都不是专业的,随便拉个人来都能吼几句。老年人们聚在一起,唱的唱、拉的拉、唱完了歇,歇完了再唱,无不欢乐……


    而广受青城人喜爱的秦腔选段《柜中缘》也是青城剧作家李干城先生的佳作。据高集翰先生介绍,《柜中缘》之生活原型,则是一段真实故事。清朝末年,青城人李英因为民团闹出人命,逃到陕西,被一当地乡绅聘为家庭教师。教书期间,和大小姐互生爱慕,常偷偷谈情说爱。事情暴露后,乡绅为掩家丑,顺水推舟将女儿许与李英,并让李潜心攻读,后李英参加科考,得中第十八名举人,官授永昌学台,携妻上任,传为佳话。”李干城闻听这一故事情节,便借题发挥,撰成脍炙人口的剧本,由于情节曲折感人,便广为流传同时,也不能不让人叹服李干城先生非凡的创作才能。


    青城就是这么一个繁出人才的地方,聪明的青城人在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通过科举仕途获取功名,光宗耀祖。当地书画较为有名的张成林,曾祖父在晚清时就是位进士,从爷爷辈到现在,家里的所有人都是教书的,家里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据介绍,仅在清代,青城区区弹丸之地还出了皇榜翰林1人,进士11人,举人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这些,至今都让青城人引以自豪和津津乐道。


    荷塘:休闲立体的农业样本


    兴盛、衰落、再兴盛。青城和青城人共同努力地奋斗着。青城东滩一带数百亩的荷塘便是近几年来青城发展的新兴产业。


    漫步在青城东滩的荷塘边,随时可以感受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碧叶连天,蛙声阵阵,微风过处,留下一缕清香。这已经成为青城镇荷塘的真实写照,荷叶尽情地舒展着身姿,落在荷叶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城镇正是要充分发挥这千余亩荷塘的优势,再绘现代版“荷塘月色”.


    近两年,青城镇建亭村、三合村的很多农户也都自愿选择种藕,“种藕既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增加收入,多好啊!”村民们喜悦地说。据了解,目前青城镇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也都返回家乡种起了莲藕。部分返乡人员结合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还办起了农家乐,搞起了特色养殖。以千亩荷塘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贯穿农村产业,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这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可以达到生态、循环、高效的目的,比单一种植莲藕经济效益高多了,也比种植水稻、大棚蔬菜高出数倍,是开发湿地农业的有效途径。”青城镇书记祁光锐认为,这样不仅把有条件的湿地打造为生态循环农业,还把一些废地转为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宝地。


    近年来,青城镇党委、政府,抢抓小城镇建设和世界银行青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历史机遇,紧紧依托青城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关注民生和谐”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精心打造黄河千年古镇,力争将青城建成集古镇欣赏、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拉动就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性产业。今年3月,青城的文昌阁(古建筑类)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讯传来,青城镇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回首历史,才觉得,不仅是黄河之水养育了一代代青城人,而是青城的殷殷血脉渗透,是青城的见识骨骼支撑,是青城的博大精深塑造。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河口古镇景区崭露头角获2019首届中国金羚奖
  • 古镇之梦
  • 古镇之梦
  • 芦阳:光阴流淌下的悠悠甘肃古镇
  • 芦阳:光阴流淌下的悠悠甘肃古镇
  • 芦阳:光阴流淌下的悠悠甘肃古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