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金昌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作出的“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金昌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面对近年来主导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三次产能过剩行业集中、产业比例失调、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金昌市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发展路径依赖,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努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5.5∶75.8∶18.7调整为2016年的10∶50.1∶39.9,发展支撑更趋多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6年,全市GDP增长6.4%,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顺应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坚持把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和“首位工程”来抓,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
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2013年以来,金昌市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制定出台引导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13个,全市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建成省级科技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6年的640件,专利授权量提高到451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224件。市级财政设立“双创”基金1000万元,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孵化中心和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市级首席技师14名,32名优秀人才入选省领军人才和省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3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金昌市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十百千万”工程,突出高效节水绿色安全特色,整合项目资金,强化技术指导,高原蔬菜产业、草食畜产业、现代制种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永昌县和金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区,金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园等4个示范园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 2015年起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1325家,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1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订单农业面积达到45.6万亩,30%的农户与农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发展连锁直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积极培育“永昌羊肉”、“永昌胡萝卜”和“金昌高原夏菜”知名品牌,全市注册国家农产品商标36个,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到25家。扎实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工作,全市特色优势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80%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年均达到98%以上。着力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和“万千百农技示范工程”,大力推广畜禽改良、品种繁育等农业实用技术,累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112个,示范面积53.5万亩。
金昌市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攻方向,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全市上下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出台“1+9”精准扶贫方案,坚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将工作重点锁定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重点通过产业发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和政策兜底等方式推进扶贫攻坚。2015年全市脱贫人口6200人,“十二五”时期共减少贫困人口2.77万人,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6628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84.1元,增长7.2%;存量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16元;全年完成减贫人口143户47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0.27%下降到0.2%。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新鲜。金昌市委、市政府针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深入督查调研,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及时分解下达工作重点任务,不断强化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加强天然林保护、清理规范保护区范围内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使保护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源涵养功能逐年增强。今年以来,调整补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多次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及整治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金昌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坚决落实祁连山保护区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整治各项措施,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同时,按照“北固风沙、南护水源、中建绿洲”的思路,持续抓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2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6%。认真整改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反馈问题和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信访投诉问题,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环保重点工程和“五治行动”,全市涉及冶金、铁合金、电力、煤炭、焦炭、水泥、电石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淘汰,201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4天。
金昌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1.6%。全力稳定就业促进创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55%;城镇登记失业率3.1%,控制在目标4%以内。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公共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全市72%的行政村建成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实现了甘肃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万元。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深化平安金昌、法治金昌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建设覆盖面和达标率持续扩大。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市重点区域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和村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扎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创建活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9.7%。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广大群众法制意识、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
着力改进干部作风,凝心聚力促转型谋发展。金昌市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反腐倡廉正反典型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问责条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研究提出“六个带头”和“十八个不得”要求,防微杜渐、抓早抓小抓经常。注重责任压力传导,市委主要领导2016年约谈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503人次,48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市委全会上进行“三述”并接受民主评议。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高制度激励问责的导向性,确保从严治党要求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对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开展常规巡察,实现了乡镇和村巡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