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法国达索公司生产的阵风战斗机。
1月31日,前后纠结了五年之久的印度空军中型多任务战斗机采购计划(M-MRCA)终于有了结果,法国政府在当天的一份声明中确认,该国达索公司研制的“阵风”战斗机在与英、德、意、西四国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的竞争中胜出,将独享印度装备采购史上的最大订单。目前,印法双方已经就合同的具体细节展开磋商。
从2007年印度提出新型战斗机采购计划以来,来自俄罗斯、美国、欧洲的数款战斗机在几轮筛选中先后被淘汰,而在很多人眼里,无论是技术水平、价格、作战性能、交付速度等方面均无绝对优势的“阵风”却笑到了最后。印度的这个招标结果,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然而仔细推敲,也在意料之中。
印度“垂涎”法国军工体系
印度在提出M-MRCA采购计划之初,就要求未来的中标方除了满足印度空军严格的技术和性能要求之外,还必须向印度国内企业转让相关工业技术,并且大部分飞机都要在印度国内生产和组装。
几轮竞争下来,“阵风”和“台风”进入了最后的对决,然而与四个国家进行技术转让谈判,显然不如与一个国家谈判来得轻松,更何况法国人的总报价更低。因此,“阵风”的胜出,并不像一些人所谓的“幕后交易”。
按照法国的承诺,在印度总计采购的126架战斗机中,只有18架在法国国内生产,其余的108架全部在印度生产,加上技术转让、补偿贸易等各方面,印度总计能够获得该订单中40%左右的工作量,总价值在60~80亿美元之间。
更为重要的是,法国拥有非常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其生产的陆军、海军、空军作战装备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印度看上的,不单是战斗机,法国生产的常规潜艇、核潜艇、水面大型舰艇、陆军未来单兵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等,
都对印度军队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印度希望通过采购“阵风”战斗机,巩固和拓展与法国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合作关系,为下一步采购更多的法国产品,进而引进更多法国技术做好铺垫。在法国政府宣布“阵风”胜出的当天,达索公司股票狂涨20%,包括泰雷兹、斯奈克玛、法国船舶建造局下属多个造船厂在内的军工企业的股票也随之大涨。
技术引进关键在“消化”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都坚信,成为军事强国,是谋求地区性主宰优势和世界性大国的一条捷径,因而在军事装备采购方面,屡屡有惊人的大手笔。
而其国内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也为印度对外采购提供了资金支持。以航空产品为例,在一些大的采购项目上,印度政府都会提出采用技术合作的方式,要求将一部分产品的生产放在印度国内,目的就是为本国航空生产和科研部门争取对外合作的机会,希望以此带动本国航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000年印度在采购俄罗斯的苏-30MKI战斗机时,就提出在本国建设一条该机的生产线,逐渐实现
从外来部件组装、部分机身部件国产化、关键部件国产化等跨越。截至目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苏-30MKI生产线已经完成了近100架战机的组装,但是国产化进程依然缓慢。此次采购“阵风”,印度希望能够在引进生产线的同时,配套引进法国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用欧洲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对本国航空工业进行改造,但是具体效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买得到”与“买不到”
印度航空工业虽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加上航空工业管理模式上的局限,导致印度航空工业虽然拥有完整的体系,却没有完整的能力。
印度航空工业长期采取科研和生产分立的模式,并且两者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造成科研部门重科研而轻生产,新技术工程化周期长、难度大;生产部门重生产而轻科研,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
由于本国产品质量差,印度军方在采购装备时往往更青睐国外产品,这使得本国企业长期缺乏内部需求的拉动,导致资金和人才方面投入不足,新产品的研制周期漫长,形成了恶性循环。
航空工业是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一个国家的空军装备能否实现自给自足,进而实现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本国航空工业能否全面发展。
印度不惜巨资大量采购国外新进装备,可以使空军的装备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跃升,但是却不利于长期发展。巨额资金可以买来先进装备,却买不来高效的后勤;可以买来先进技术,却买不来发展的理念;可以买来最新的生产线,却买不来强大的航空工业。
空军力量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航空工业技术水平与整体实力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一个体系的对抗,而不是某项技术或者某个机型的简单比较,只有完善、科学的航空工业体系,才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再次刷新对外军购纪录,对印度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