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国航母平台海试归来
美国彭博社网站2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需要改变中东外交政策 中国对叙利亚问题决议行使否决权,是中国外交政策亟须重大改革的最新迹象。为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扩张的利益,问题已不在于北京是否会放弃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而是何时放弃。
中国这种长期漠然处之的政策,愈发与中国经济增长和确保能源需求相矛盾。能源丰富地区大都处于动乱的现实,更凸显这种矛盾的真实性。这些地区去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受到考验。中国这次投否决票,似乎使其植根于19世纪外交的原则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并因此饱受非议。
最近分别发生在苏丹和埃及的两起中国公民遭绑架事件,也使中国政府因无力保护海外工人而遭网民批评。这触到中国的痛处。在经济上广交朋友而非通过舒展肌肉四处树敌的政策,越来越与中国不愿示弱的情结相抵触。
随着对中亚和南亚国家扩大投资,中国需要改变其中东、北非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政策的形势将日益明朗。有关中国正考虑在巴基斯坦接近阿富汗边境的部落地区和瓜达尔港兴建军事基地的报道,将使中国承受更大变革压力。对中国而言,击溃新疆分裂势力是保持地区贸易和能源供给的关键,而在巴基斯坦的军事基地有可能诱使中国充当地区警察。
由于中国1/4对欧出口途经曼德海峡,扼守该海峡的也门或许将成为引发中国改变外交政策的导火索———中国承受不起危机四伏的也门彻底崩溃的代价。不久前中国曾为应对此类压力而放弃不干涉政策,派遣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即是中国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的新兴超级经济大国地位要求它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全球玩家以维护本国利益。这意味着,对于国内争议和全球范围内与其国家利益相关的冲突,中国终将选择迥异于叙利亚问题的立场。与此类似的是,为确保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满足国内保护其海外公民的呼声,中国也需要在关键地区设立军事基地。
简言之,中国将不得不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措施,肩负起受国家利益驱使并因此时而相互矛盾的政策所导致的风险。▲(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