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潇湘晨报》)
三公消费的总额是多少,原本就是一笔糊涂账。政府部门预算的粗疏,一些部门预算外收入的隐晦,或小金库资金成为一些官员随意支取的“私房钱”,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统计一个相对准确的三公消费数字成为难题。而全国一年三公消费总额为9000亿元,大约源自一些专家教授的估算。人们之所以倾向于相信这一数字,就在于三公消费滥支无度的现象,实在是过于司空见惯。
现在,财政部官员对这一数字提出质疑,认为该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确认。应当说,该官员的质疑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说法要令公众信服,同样需要拿出一个可信的数字来。否则,笼统地说“‘三公经费’没有9000亿这么多,‘三公经费’逐年下降”,不仅有误导舆论之嫌,更像是为掩饰三公消费而释放烟幕弹。
既然有专家说三公消费没有9000亿元,那么请以事实说话,以经得起推敲的数据说话。要做到这一点,“三公”公开无疑是必由之路。只有将各级政府的三公消费支出毫不遮掩地公之于众,接受民众的监督,民众才会对三公数额有所了解,进而对政府遏制三公消费有信心,“三公”数字才会确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部委率先垂范,逐步公开三公预算。随后,个别地方也公开了三公经费数额。显然,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民众的期望显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公经费公开的速度过慢,公开的程序不够详尽等,尚不能完全满足民众的知情权。
特别是,虽然中央部委带了头,但公开得却不够细,也不够彻底,地方政府的公开情况更是花拳绣脚。全国的预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需要制定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此,三公公开的目标才算真正达到,得出一个相对准确、令人信服的三公消费数字才可为期待。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地方政府切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将李克强总理关于“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