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央禁酒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出台,导致国内消费特别是高档消费较大幅度下降。商务部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政策出台以来,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北京、上海、宁波分别大致下降了35%、20%、30%。在兰州,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本报曾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关注过这一问题。3月28日,本报转载新华网消系,称发改委担忧中央禁令致消费低迷、市场需求不足。
实际上,发改委的“忧思”并不是真的忧思,不过是一个对于基本事实的准确表述而已。但这一新闻却在网上引起诸多网友吐槽,而内容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一点,也许,发改委的“忧思”是一个信号,为了拉动消费,为了消费拉动,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会不会成为一阵风,风头过后,一切皆会反弹。也不要说这只是臆猜,3月28日,新华网再发新闻,对一种悄然露头的现象集中进行了报道。这种报道就是“人人喊打”的公款大吃大喝并未绝迹,变相的、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在一些地方悄然抬头。
表述了这么多新闻事实,串联在一起的意思也许很多人都能猜度得出来,如果反对奢华、公款吃喝真的和拉动消费存在矛盾,那么在选择上,公众宁可伤及消费,也不愿意看到奢华浪费乱花公款之风反弹。而深入地分析,我们更可以清楚的知道,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而且,良好的经济运行和增长,恰恰需要一个不铺张浪费和阳光透明的权力运行环境。
为什么变相的、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可以在禁令当头的情况下勇于悄然抬头,这不光是一些人胆子大不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款吃喝的“市场基础”还依然存在。丢却服务职能,过多干预市场,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是一种丢不了也舍不得丢的“传统”,而这种“传统”不仅给市场的调节功能加上“绊马索”,同时也造就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加之缺少监督,加之惯性使然,才会让公款吃喝和大宴大请难以一时绝迹。而任其发展,则必然伤及政体民心,这才是我们反对奢华浪费和公款吃喝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尽管有一时的市场表现,但这种反对在目的上并不与扩大消费相矛盾。
在发改委“担忧”的新闻之前,本报曾刊发过评论《拉动内需不应由政府消费》,文中提到“若是拉动内需必须要靠政府,那所带来的繁荣也必然是泡沫。”但有些话当时说得还不很透,现在可以更进一步再来说说:公款奢侈浪费对市场的拉动和刺激,释放的是一个错误的信号,也就是说,它所拉动的是高档烟酒、高级场所及各种奢侈品生产的盲目的扩张,而这必然要挤占大量的社会资源,使百姓正常消费品的生产缺乏后劲,同时也因价高门槛高,遏制了普通人的消费能力。综合来看,实质上的拉动基本上正负相抵归于零,甚至成负。
而更重要的也更为明晰的是,遏制公款奢侈消费,会节省大量的财政资金,如果这些钱都能用在民生保障和公共基础建设上,那不仅可以直接提高百姓的幸福感觉,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带动百姓消费领域的市场投入和需求。简单明了地说,百姓减轻了负担,百姓少了后顾之忧,百姓手里有了钱,还怕没有市场需求,还怕没有消费带动,还怕没有持续的经济活力?
现在的低迷和下降,只是我们回归正途必然要经历的一种阵痛。再说了,倒几家高档酒店算什么,名酒概念的股票跌几成算什么,怪只怪他们当初押错了宝,多付出了一些风险成本。而现在,只要《八项规定》如铁,势必会让市场投资趋于理性,企业的自我转型和方向调整必将很快到来(或许是已然到来),这才有可能带来真的盘活,以及有序有续的良好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