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中,仍然存在“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不仅让人“雾里看花”,更暗藏一些“花钱花招”。(4月1日《新京报》)
财政预算让人雾里看花,这种现实已存在很久。财政账本中巧立名目的“预算花招”,归根结底是财政预算审议在环节上存在“虚头巴脑”的结果。如果在审议财政预算的时候,审议者们能严格、细致地一条条弄清楚再通过,而非整齐划一地“一致通过”,那些巧立的名目也许早就没有了存身之地。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预算有多么笼统,很少有审议者会为此花费心思,站出来对看不懂的条款提出质疑。这是根本症结所在——当虚头巴脑的一些预算隐藏在“其他支出”“课题调研费”、培训费等项目支出里,被一些人虚头巴脑地审议一番,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中国人民大学几年前的一项调研发现,在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在一些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能占本级支出的40%左右。
当说不清道不明的“其他开支”大大方方地通过了财政预算,里面隐藏着些什么,似乎也就说不清道不明了。当然,并不是真的说不清道不明,而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想让人弄明白,想通过这个办法,掩饰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花费,这些花费是什么,也不难猜侧,不外乎三公开支,不外乎一些不正大光明的其他开支。其实大众早就心知肚明,“其他开支”正是三公消费的庇护所。
如果要实现李克强总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就要将这些虚头巴脑的财政预算都弄得实实在在,所有花费,无论是民生支出,还是三公消费, 只要支出得合情合理,就清清楚楚地列明。相信,能够大大方方列出来的开支,大都不会有猫腻,经得起检验,而遮遮掩掩的项目恐怕难免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为此,不光要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还要将收入和支出都正大光明地公布在大众面前。最重要的是,要将财政预算建得通俗些,至少让人大代表能看得懂。其他国家的财政预算能弄得通俗易懂,相信我们的财政预算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审议的同时,还要将财政预算和决算精细化、公开化,只要预算开支都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怕买一个订书机都能列入出其中,哪怕一般民众看不懂,总有专业人士可以看懂,十几亿人里有那么多专业人士,只要有一部分人能看明白,那些虚头巴脑的不合理开支就难以容身。有些人想通过虚头巴脑的预算来搞些腐败,想搞突击花钱,搞天价采购,搞招标腐败都将变得不再容易。预算阳光,政府必然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