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先弄明白自己是什么角色,干的是什么,充分准备好,以免思维糊涂了,行为搞乱了,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近来,时有“驴友”迷路或走失的消息传来,给人的印象是,中国人好像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上最有探险精神的民族。
说中国人今天才有探险精神,当然不对。历史上,中国就出现过众多探险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冒险前往西域打探的班固、印度取经的玄奘、下西洋的郑和,还有晚近的徐霞客。古代典籍、地图乃至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少不了作者艰难跋涉、身临险境的观察和体会,至于投笔从戎、开疆拓土之人更不绝于书。
不过,今日的“驴友”都是在探险精神驱使下奋勇前往吗?未必都是,仅仅为了“到此一游”的大有人在。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探险家无论古今中外,从来都是有备而来,绝不会鲁莽行事。从科学知识、技术装备,到口粮饮水,一应齐备,还要有野外生存经验乃至带路之人。既称“探险”,岂能没有危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其实,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中国人骨子里离不开“土地”,生性并不好动。守着几亩薄地,过一份安稳的日子,这才是典型的中国人生存方式。反过来,许多国人对“驴友”热衷野外探险不甚理解的原因也正在这里。
所谓“驴友”,本来就是“旅游”的谐音,而旅游在现代社会往往被归入“体验经济”一类,纯属消费行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批量生产,一切东西都用大规模、标准化的方式制造出来,彼此没有差别,享用一次就等同享用一万次,所谓“麦当劳化”就是这个意思。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体验的千变万化是人生的实质性内容。
然而,标准化却将人类的体验也标准化了。不但千人一个感觉,而且同一个人使用一万次也一个感觉,人类生活空间突然被压缩了,人生的意义也突然被简化了。从对抗标准化的需要中,产生出人类的旅游需要:旅游者就是脱离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世界,从而人为制造生活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所谓“体验经济”就是这么来的。
问题在于,标准化的力量如此之大,不仅一般消费品被标准化了,连人类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城市,包括旅游目的地也被标准化了。同一份城市规划图被拷贝到无数个“新兴城市”,原本充满个性的旧城风貌荡然无存,毫无创意、千人一面的假古董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加上视觉传播无孔不入,荧屏上天天播出各地名胜古迹,让原本希望获得新鲜感觉的游客,到了素昧平生之处却有“故地重游”之感。不甘平庸的旅游爱好者,遂发宏愿,非得前往荒无人烟之境,一洗标准化的麻木乏味,“驴友”由此成为时髦。
因为脱胎于现代体验经济,“驴友”只是披着探险家外衣的消费者,并不具有探险家的意识、知识、装备和能力,明知身赴险境,却误以为探险如同组织良好的旅游,一切都由旅行社兜着,游客不需要作任何对冲风险的准备。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不久传来呼救的消息,再接下来是忙碌的营救,如果还有消息传来,那多半就是搜救不得,再往后就是噩耗。
中国社会在发展,个人自由余地也越来越大。但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先弄明白自己是什么角色,干的是什么,充分准备好,以免思维糊涂了,行为搞乱了,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