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银行间市场发生的“钱荒”,再次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严峻课题。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资金紧张风波表现为金融问题,根源则在于实体经济。正是由于实体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相当一批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大量资金才被迫空转,或转向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等非生产性领域。中国前五年或前十年那种依靠高负债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已经难以为继,现在进入了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调整经济结构千头万绪,需牵住“牛鼻子”。我们认为,应紧紧抓住产能过剩、去杠杆化问题,并进一步激发民间创业活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解决方案均须从全球视角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伴随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质是扩大企业和公民的经济自由,让经济主体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因此,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下放、减少工商税收、鼓励民众创业非常重要。当前,决策层重又强调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一些国有垄断的高壁垒产业也有放开部署,均值得肯定。不过,对于民间投资的开放应当扩大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类企业。兴旺的民间创业才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支点。
被动的调整经济结构往往伴随着周期性的紧缩与阵痛,甚至会引发“硬着陆”风险,这考验着政府与国民的忍耐力,这又常常表现为政策博弈。现在,中国GDP增速有所下滑,财政压力增大,呼吁政策刺激之声再起,如果迎合这种诉求,实际上不过是回到“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老路。能否闯过这一关,要靠决策者以政治家的责任感,增强调整经济结构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现在已经到了下定最后决心的时候。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