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其中对“三公”经费公开,提出了细化要求。比如:今年起,“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原来合二为一的公车购置和运行费,须拆分为购置费、运行费两个“子项”等。
将“三公”经费公开细化条款,这对于围堵“三公”经费的滥用,具有制度性意义。为什么细节很重要?财政预决算的公开,本是把“国家账本”算给老百姓看。而这个“账本”,数目巨大。打个比方,你跟大家说,这一年你开会花了多少钱,给出一个数字。但老实说,对不起,这样的公开,老百姓没概念。如果你能再说一下,开了几次会,参会人员有几个,开了几天,这样一平均下来,老百姓心中的“秤”就可以拿出来掂量掂量了。
因此,“三公”经费的公开,实质是信息的公开。如果“信息”凤毛麟角,“含金量”很低,实际上只能算“打马虎眼”,不能算公开;只有公开的内容中,信息量足够,老百姓才能判断支出是否合理,才能进行监督、促成改进,实现公开的本义。这就是细节对于财政预决算公开特别是“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近几年,我们不断见证中国财政公开的进步。但对于这些公开,民众也有困惑甚至质疑。大家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开得过于笼统,不仅是“三公”经费,很多财政支出项目经费的公开都存在这个问题。
就“三公”经费的公开而言,起码存在三个典型现象;一是“三公”公开“囫囵吞枣”,只告诉你几个总的数字;二是项目“虚头巴脑”,什么“课题调研费”“重要文件起草费”等项目听起来很重要,实际单列项目其合理性存疑;三是“其他支出”另辟蹊径,有调查甚至最高占到本级支出四成,这给一些部门处理“三公”消费留下空间。要消除这些藏“猫腻”的空间,就要促进财政公开的细化。此次,国务院要求“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把公车消费账目分开为公车购置和运行费,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狠刹浪费之风,厉行勤俭节约,这不仅是党中央转变作风的重点,更是人民政府勤政为民的应有之义。当前,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四风”,其中之二就是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三公”经费制度的完善和细化,就很关键。这种细化不仅是公开条款的细化,更应该有整个制度的细化,包括公款报销、人大监督、媒体监督、政府审计的从严。如此,才不会有用矿泉水瓶装茅台喝、大吃大喝退守机关食堂甚至转战公园等顶风乱象。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