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文明:张掖让“生态丝路”得以延续

时间:2014-08-21 18:00来源:大西北传媒-鑫报-张掖日报 作者:杨重琦俞晨元姜玉 点击: 载入中...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河西走廊在甘肃省境内绵延逾千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主通道。随着“新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河西走廊愈发引人关注。从强调经济增长到打造生态屏障,河西走廊新增的绿色令人欣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也值得期待。张掖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中心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当地通过生态经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产业结构转型化特征更加明显,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处在快速上升和积聚发展状态,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完全具备建设“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辐射联动周边区域的条件和能力。可以说,如今的张掖生态示范作用已经显现。
  
  这是一个生态脆弱带
  
  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文明

  
  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不同民族的商队骑着骆驼,一路来来往往,造就了古老的经济神话。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曾几何时,在这条古老的大通道上,孕育了楼兰王国、高昌国等盛极一时之地。然而这些王国之名,如今的我们也仅仅是从历史书籍上看到而已。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扼丝绸之路的要冲。然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楼兰衰亡?
  
  对于楼兰城的消失,最盛行的说法是由丝绸之路的变迁造成。两晋之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也从此向北转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楼兰古城便慢慢被废弃,最终销声匿迹。
  
  也有人认为是战争摧毁了楼兰城。作为重地,历史上匈奴、吐蕃、月氏等国都曾统治楼兰。在楼兰城周边的多处墓地可以看出,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期的墓地葬有不同的人种。有可能是楼兰被占领后,占领者实行了屠城,然后撤离,楼兰因此慢慢被风沙湮没。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断水了。水资源的缺乏使得人们的卫生状况恶化,抵抗力减弱,于是瘟疫爆发,楼兰古城居民为了生存只得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
  
  尽管楼兰城真正消失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地理条件恶劣、生态恶化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丝绸之路首先是一个生态脆弱带。为什么古丝绸之路上一些古城邦都是在历史书籍里才能找得到,在考古中才能发现,在传说中才有所体现?很多古丝绸之路上的城邦灰飞烟灭,核心问题是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所以说,如今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条生态之路,因为人们知道: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文明。

  
  这是一条生态文明线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而在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响应。期间,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相关专家也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不仅是纯经济问题,它沿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需要各国专家携手合作,护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驼铃能响彻更遥远的未来。
  
  那么,如何守护丝绸之路的生态安全?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曾提出了“走出纯经济主义的解读”说法。
  
  走出纯经济主义,意味着不能以工业主义的思维来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它已经沉睡了好几百年,现在要复兴、要激活,但不是传统工业经济的复活,而是文化资源的激活。它需要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最低能耗,对环境最低干扰的新居住方式、新文明方式、新商业模式。只有这样,这条经济带才能真正复兴,成为具有可持续生命力的复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则为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五大模式: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经济带发展模式和科技人文合作模式。在他看来,应该合理控制丝绸之路开发的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保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幸运的是,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已经行动起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守护丝绸之路生态安全。
  
  甘肃提出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然而,面对戈壁荒滩、大漠流沙、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打造黄金段谈何容易。回首古代丝绸之路,多少古国名城今天已经湮没在黄沙之下,无数建筑奇迹沦为废墟。甘肃的今天同样面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验,应当如何应对?
  
  省委书记王三运认为,“甘肃生态的脆弱性、典型性、战略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对甘肃的生态保护利用有一个新的思路,就是从发展生态产业的角度去布局生态保护与建设。在河西走廊,这样的发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是重中之重。“在嘉峪关,一棵树也不准砍伐。”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态度很坚决,嘉峪关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立市,因地处戈壁,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这是一条全新的经济带
  
  培育生态经济,张掖开了个好头

  
  生态优势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催生生态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今在甘肃河西走廊,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路子。从这一点上看,张掖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
  
  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张掖生态建设、保证张掖生态成效、彰显张掖生态文明的重点,这是张掖各级党委政府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张掖经济走廊“蝶变”有两条路径--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循环经济的路子;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低碳经济的路子。
  
  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说,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历史文化线,也是一条生态文明线,张掖位处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色十字上。古丝绸之路是依托片片绿洲为支点而延续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围绕绿洲的承载能力而展开规划。绿洲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张掖而言首先要建设丝绸之路生态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
  
  2009年7月,中共张掖市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以湿地保护为引领,建设生态张掖,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12月,中共张掖市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突出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三个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展现后发优势,实施‘十大工程’,拓宽‘三条路子’,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强调要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为背景,高举节水旗帜,发展节水农业、通道经济,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自此,立足绿洲山水基底,张掖在生态背景下积极探索建立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视同于生态保护,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绿色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历经艰辛探索,张掖创造性地与中国农科院共建了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甘州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的5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和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深入推进,张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要求发展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迈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轨道。张掖市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的称号更使张掖红提葡萄身价倍增。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张掖玉米种子”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国内三分之二的种子骨干企业落户张掖,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占到全国的40%以上,种子产业已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联系群众最广、占农民收入比重相对较高、农业效益较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张掖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为张掖生态建设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丝路明珠金张掖,实现幸福美好家园梦”这一奋斗目标,通过建设辐射联动周边区域的旅游大景区、商贸流通的大“互市”、展示丝路文化的大博物馆、赛事承办和户外体验的大运动场,打造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张靓丽名片,着力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富有张掖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张掖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如今的张掖,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之下,立足山水绿洲的基底,以不破坏、最少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系统为前提,顺应自然资源之本质属性,努力彰显其特色,创造其经济价值,用崭新的实践为生态经济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并以此建设山水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这不仅仅是张掖人的共识,更是实实在在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生态背景下发展经济张掖已经开了个好头,下一步就是要如何持续坚持下去,真正做好“立于生态,形于经济,成于家园”还任重道远。
  

 延伸阅读——
  
  180天442万人次游张掖
  
  “先生您的房间还需要续订吗?若需要请尽快办理续订手续。现在预订客房的游人实在是太多了……”近一段时间,记者来到了张掖采访,感受最大的就是酒店“一房难求”。而记者在张掖采访五天的时间里,其中就有两天时间遇到了宾馆客服这样的询问。
  
  “随着丹霞、马蹄寺、大佛寺、大湖湾、焉支山等一大批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来张掖休闲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加之金张掖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如今来张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掖新闻宾馆一负责人语道破其中原由。的确,今年上半年,张掖市共接待游客442.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2.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增长40.4%。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张掖市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有力的支撑。
  
  在张掖随处可见外地车辆
  
  张掖古称甘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河西四郡之一,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曾在此停留长达一年时间。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张掖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月氏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隋代木塔、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明代钟楼、临松山马蹄石窟等。除了这些沉甸甸的历史遗存之外,张掖还有许多风景宜人的所在,如当年的皇家马场——山丹军马场融观景、娱乐与草原生活于一体,景色秀丽,野趣天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独有的民族风情,更为这个物产丰饶的“金张掖”增色不少。
  
  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自觉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坚持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着力打造,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重点培育,举全市之力建设大景区、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精心培育“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户外运动体验区”四大品牌,不断提升“丝路明珠·金张掖”品牌形象,全市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张掖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无论是在张掖市区,还是在景色迷人的滨河新区,亦或是在美丽如画的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丘陵景区、康色草原、山丹军马场……随处可见来自外地的车辆。8月9日,在山丹军马场举行的赛马大会期间,在场地东南侧的天然停车场内停靠了很多车辆,粗略看了一下,记者所乘车辆周围大部分都是挂着省外牌照的车辆。他们都是来张掖旅游听闻有赛马比赛则专程赶来。
  
  而在张掖的大街上、通往各景区的道路上也有很多外地车辆。在张掖城南一加油站,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现在的旅游旺季,每天在此加油的车辆比平常要多好几倍,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车辆属于外地车辆。
  
  他们当中有来自甘F、甘B、甘C等张掖周边市州的车辆,也有来自陕、川等甘肃周边省份的车辆,更多许多来自沪、豫、京等距张掖上千公里之地的车辆。
  
  他们当中有一家人自驾游的单个车辆,也有几个家庭相约出行的车队,也有乘坐大巴的旅行团队。
  
  在山丹军马场记者碰到了来自陕西的张先生,他们此次张掖旅行是全家总动员,包括其父母、舅舅一家等共有十三口人,共驾驶了四辆车。“张掖是一座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丹霞、湿地、戈壁、冰川、草原……这里可以说是除了海洋没有其他景观都汇聚一地。这样的地方自然值得一游。”
  
  正如张先生所言,张掖是一座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城市,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沙丘、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可以说是除了海洋景观在这里看不到之外,其他景观在这里都可尽收眼底。有这样的自然条件,再加之张掖近年来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坚持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着力打造的不懈努力,张掖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游人来此观光。
  
  景区游客外地人很多
  
  “现在预订个酒店真难……”在记者居住的宾馆大厅,来自四川的刘先生正在发着牢骚。“本来我们还希望全家人能住在一起,但原来住的酒店客房紧张,我们一家人不得已只能分别居住的两家酒店。”
  
  金秋八月,走进张掖民乐县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景区,远处雪峰雄峙,近处层峦叠峰,山中松涛阵阵,溪间清流潺潺。22℃的清凉天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离开了城市充满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来到一个既有充足阳光、又能遥望雪山的清凉之地,头顶蓝天白云,徜徉在万顷油菜花海,满目金黄,香气袭人,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据了解,7月份以来,扁都口景区每天客流量达8000人以上,这是张掖旅游业升温加速的一个真实写照。
  
  不仅扁都口迎来了客流高峰,丹霞、焉支山、冰沟等各大景区也是人声鼎沸,客流如潮。8月9日记者一行前往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上午9时30分,在临近公园入口的时候,就发现马路边上停靠了很多车辆,整个公园门口的停车场内的停车位早已“满员”。而进入公园内乘坐观光大巴时更多人流如潮,每辆大巴都是满负荷运行。每到一个景点车辆停靠点,这里早已等候着很多前往下一个景点的游客。从口音可以辨别,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来自四川和广州等南方城市的游客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7月份以来,每天的客流量都在7000人次左右。
  
  而在记者下榻酒店的电梯里,记者就碰到了一位来自广州的焦先生,他们此次是一家人跟随旅行团而来,仅他们这个团的人数就有两百余人。
  
  近年来,张掖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强化行业监管,着力提升旅游管理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力打造精品景区。同时,通过“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汽车拉力赛、户外运动挑战赛、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节会活动的精心举办,旅游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张掖境内外游客接待量由2010年的187.41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752.37万人次,增长了301.5%;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的9.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9.12亿元,增长了327.1%。今年上半年,张掖市接待游客量就达442.01万人次。
  
  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凉爽适宜的气候,特色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又一亮点,青稞面搓鱼、牦牛酸奶、羊肉焖卷子、千层馍等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青睐。
  
  今年,传统佳节---端午节巧遇“六一”,广大市民和游客纷纷来到户外,感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张掖市各地节日气氛浓郁,各重点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假日旅游全面升温。据统计,端午节期间,纳入全市统计的11家4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53831人次,旅游收入为5587.14万元。接待国内外游客68.4万人次,其中过夜旅游者13.68万人次,一日游游客54.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4.3%。
  
  “来的人多了,商机就多了,自然就会有人来投资,越来越多的人、财、物都聚集到这里,就业发展机会就更多。所以咱们市上提出的宜居宜游是一个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藏富于民的朝阳产业,把它作为首位产业来培育发展,逐步做大、做靓、做好,一定能富民强市。”一位随行的媒体朋友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张掖路街道——垃圾分类我先行争做时代好少年
  • 张掖警方告破“7·08杀猪盘”大案
  • 张掖市甘州区发生5.0级地震 林铎唐仁健分别作出批示
  • 张掖市总举办“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建新功”知识竞赛
  • 张掖路街道组织垃圾分类入户宣讲
  • 张掖:确保环保整改不留死角不留尾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