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合作市那吾乡多河更知地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犏雌牛正在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
“当周草原好牧场,骏马奔腾牦牛壮,羊儿的毛似雪花亮。”七月的合作,满目青绿,一碧千里,合作市那吾乡多河更知地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犏雌牛正在草原上悠闲地吃着草……
更知地村村民切得是合作社的放牧员,他上午6点将牛放出去,下午5点左右赶回合作社的暖棚,对于一直在牧场放牧的他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他现在不再需要每天都赶着牛群去草场,而是按照“班次”进行两个月一次的轮班,两个月后,他就可以轮休,那个时候,他就去县城打点零工,拓宽收入渠道。
“一样的天,一样的草,可是合作社成立以后,生活就完全不一样了。”切得说,六年前刚开始搞合作社时,他很不放心,但是现在他为当初的选择感到高兴。
切得所说的合作社,事实上是通过引进股份制经营理念,将牧区传统上以户为经营单位的牲畜、草场等资源集中起来而进行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合作方式。
合作社集体牧场上正在吃草的犏雌牛。
德合拉是合作社的理事长,2012年3月,他和其他几位村民一起创办了这家合作社,更知地村18户村民全部入社,其中包括6户贫困户。
“简单地说,就是牧民以资金、草场、牲畜等入股,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然后根据经营情况按年统一参加分红。”德合拉说。
为破解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退化严重等难题,2012年,那吾乡多河更知地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18户牧民以个人资产和个人劳力等要素量化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参与经营并按期分红。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以“统一管理、统一放牧、统一饲养、统一挤奶、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纵深推进“三变”改革工作。
收购鲜奶的车,载着刚刚从合作社里收购的当天新鲜鲜奶,缓缓驶出合作社。
德合拉告诉记者,合作社与燎原乳品企业签订了常态化收购协议,去年产奶102吨,产值达71万元。加上外出务工,去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贫困户基本实现了脱贫。
今年44岁的切得是其中的股东之一,他把自家的15头牛和全部入股。
“我家4口人,我在合作社里轮班放牧,妻子在合作社里轮班挤奶,两个月轮班一次,不在合作社轮班的时候都可以去县城打工,一个月工资大概3000元左右。此外,大儿子还在内蒙古打工,一个月工资4500元,小儿子在兰州外语职业学院上学,明年就毕业了。”切得说,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草场划片轮牧,可以休养生息,牦牛分群放牧,腾出一部分劳动力通过其他方式挣钱,去年他拿到了合作社里3.5万的分红,再加上不轮班时在外边打工,一年总共的收入将近6万元。
走进合作社,正对面是一座可以容纳50头牛同时挤奶的标准化挤奶厅。挤奶厅的后侧是16座标准化暖棚,右侧是办公室、防疫室、鲜奶收购室,除此之外还有一间贮草棚。
切得正在鲜奶收购室里归置牛奶。
记者见到切得时,他正在鲜奶收购室里归置牛奶,在鲜奶收购室,记者看到窗户边放着2吨的冷藏罐,窗口分别放置着牛奶质量和脂肪含量检测仪等。切得告诉记者,从以前的单户放牧,到现在合作社科学放牧,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放牧的畜群虽然大了,但是人更轻松了。
“现在既有畜棚,又是划片轮牧,还有饲草料储备,牲畜的成活率高,出栏率高。”切得说,一个牧民,既拿工资,又拿股份和分红,同时可以外出打工,这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据统计,更知地村到拉萨、青海、合作、内蒙古经商务工的共有26人,创劳务收入80余万元,牧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今,合作社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合作社里的孩子,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玩耍。
夕阳西下,放牧人哼着歌儿,牛群在头牛的带领下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向合作社……(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记者走出合作社,夕阳的余晖均匀地洒向雨后的草地,牧草上聚结的水滴瞬间变得晶莹剔透。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彩也发生着眩目的变化,蓝色、白色、绿色和金黄色的光交织在一起,一种柔和的黄昏暖调子将整个草原笼罩,放牧人哼着歌儿,牛群在头牛的带领下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向合作社……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