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

时间:2022-08-20 17:58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瞭望 点击: 载入中...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自2012年8月获批设立十年来,从拓荒植绿、铺路通水,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2年,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批复设立。设立之初的兰州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坡“撂荒”盆地,满眼童山秃岭,遍地盐碱荒滩,完全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十年来,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白纸绘丹青”,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人才环境、生态环境,近年来更是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城从荒地崛起
  
  2012年8月,位于兰州市北部60余公里的秦王川盆地迎来了高光时刻,位于此地的兰州新区作为我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
  
  彼时,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中间位置的兰州新区,被寄予了助推区域均衡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厚望。
  
  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人口不足10万人、GDP不足5亿元,所在的秦王川盆地,北距腾格里沙漠仅25公里,东、西、南三面均为黄土丘陵,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土地贫瘠。
  
  “国家级新区对甘肃是新鲜事物,无先例可循。”兰州新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罗耀宗说,与其他人才、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地方相比,兰州新区相当于从零起步。
  
  新区距离兰州市城区较远,起初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制约着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等工作的推进,为此,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便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兰州新区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产业新城雏形初现。

  
  拼版照片:上图刚刚建成蓄水的兰州新区栖霞湖风光(2013年8月22日摄,兰州新区供图);下图为2022年8月10日拍摄的兰州新区栖霞湖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新华社发
  
  同时,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实行“一招二迁三引”,即奔赴各地紧盯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引资,同时力促兰州市区企业“出城入园”迁入新区。
  
  兰州新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秉持改革先行、均衡发展理念,一方面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营造发展高地、人才洼地;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集群驱动、生态治理先行的发展思路,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兰州新区推动“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改革,县级机构精简26%;撤销除教育、卫生以外的管理性质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精简50.8%,全部充实到园区、社区服务一线。
  
  “机构的精简,充分释放了行政管理、组织运行效能。”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俊锋说,目前,兰州新区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企业投资审批流程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市场主体年均增速30%以上。
  
  ——人才环境持续向好。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兰州新区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打通了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之间干部人才交流渠道,推动干部梯次良性发展。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扶持、人才选拔管理等系列政策,近五年引培各类人才超10万人,人才“虹吸效应”充分释放。

  
  游客在兰州新区临港花海游玩(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年来,兰州新区累计生态修复超12万亩,造林绿化20多万亩,城市绿化率由2012年不足5%提高到2021年的36%,不仅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经济增速领跑国家级新区
  
  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兰州新区发展迅猛——连续5年GDP增速超15%,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兰州新区不是新建一座城,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甘肃特点的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时,就赋予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要职能。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兰州新区城市面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十年之间,甘肃省委、省政府指导兰州新区围绕“极、地、台、区”四大功能定位,打造西部特色现代化新型城市,初步形成较好发展局面。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兰州新区GDP从设立之初不足5亿元,到2021年突破300亿元,增长近60倍;近5年GDP增速最低15.6%,最高达20%。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兰州新区GDP增速仍达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优质产业项目富集。5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80多个、总投资5280多亿元,形成了千亿级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其中,2021年12月,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破土动工,今年6月首条铜箔生产线便投产出箔,将于9月正式投产。海亮集团副总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超180亿元,将助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高端产业持续落地开花。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为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兰州新区出台科技揭榜挂帅、扶持奖励等系列政策措施,建成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38.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在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8月11日,装载哈萨克斯坦亚麻籽货物的国际货运班列抵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十年之间,兰州新区不仅创新平台从不足10个增长到168个、研发人员从200余人增长到近6000人,而且研发强度从1.4%提高到3.8%,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6家增加至2021年的90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亿元。
  
  ——不断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2015年以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陆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对外开放平台快速搭建,肉类、种苗、冰鲜水产品、水果、粮食、活体动物六大指定监管场地和网购保税、跨境直邮两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陆续设立,开通16条国际货运航线,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产自兰州新区的钻机、铜材、线缆、新能源汽车、农药等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形成。近五年来,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58个,贸易产品200余种,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成为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走出特色之路
  
  兰州新区获批十年来,从黄土荒丘到产业新城,从筑牢发展四梁八柱,到勇担“极、地、台、区”职能,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少专家学者、干部及企业负责人认为,兰州新区结合定位和围绕国家战略,克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疫情等掣肘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谋求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路径和样本。
 

  
  工人在兰州新区兰石集团高端装备产业园车间内作业(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一方面,西部地区,潜力巨大。当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西部增添发展动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带来发展机遇,中东部产业西迁为西部提供发展主体,西部地区应把握机会调结构,形成“新增量”。
  
  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放。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与中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其中,营商环境制约人才、技术、资本聚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同时,西部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前沿地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才能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桥梁,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任卫东 宋常青 李杰 王铭禹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兰州新区全国率先打造365天24小时不打烊商事登记模式
  • 兰州新区万亩马铃薯喜获丰收
  • 兰州新区举行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 兰州新区推动千亿级化工产业基地崛起
  • 兰州新区:班列常态化运营打造高效国际贸易通道
  • 兰州新区第七小学今秋启用新增学位1080个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