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后,当我再次回访大源村时,还是在严寒季节。我用一张张老照片,将当年在冰天雪地里求学的少年带回梦想开始的年代,用一份份珍贵的回忆,陪伴他们开启春天的旅程。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8岁的凤涛(左)和同学们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2012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护送下,走在放学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小学,师生们在教室里上课(2011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桂林全州县是广西的北大门,大源村就坐落在该县高寒山区的蕉江瑶族乡大山深处。十多年前,我来到大源村,这里被冰雪覆盖,大雾弥漫,我无法拍摄大源村的村容村貌,只留下一些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求学的画面。
当年带我去采访拍摄的村干部潘基林,对当时的采访拍摄过程印象深刻,特别是孩子们过河的场景:孩子们需要踩着覆冰的大石头过河,有时需要家长抱着,有时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过河面。
如今,在此前学生过河处附近,村民们已搭桥修路。如果不是有照片记录,外人很难想象,河里散露的石头,曾经是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地。
坐落在半山坡上的大源小学,水泥路已经通到学校门口。校园砌起了围墙,新种的松树,已经长得比教学楼还高。
大源村村民凤艳萍和爱人驾车送妹妹去乡中心小学上学(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大源村的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2024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看着十多年前拍摄的照片,大源村的变化让潘基林感慨万千。当时这里尚未修通水泥路,交通不便,大部分学生要在山路上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抵达学校,求学路上的艰辛令人动容。如今,大源村已经实现了屯屯通公路,家长可以用汽车或摩托车送孩子们上学。
村民说,时代进步带来的巨变,像做梦一样。
拼版照片:左图为21岁的凤艳萍在大源村家门口(2024年2月27日摄);右图为9岁的凤艳萍在大源小学教室里上课(2012年1月9日摄)。2023年,凤艳萍结婚成家,在桂林市务工。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13年后,我找到了那个在冰天雪地求学路上满脸冻红的小女孩凤艳萍。看着当年的照片,凤艳萍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她还是一样的开朗勇敢,就像当年放学回家时,她主动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如今21岁的凤艳萍刚结婚成家,在桂林市务工。她说,当年的同学有的工作了,有的已经成家,更多的人还在读书。各奔东西这么多年,她能联系到的,也只有本寨的几个人。
我说,建微信群,小伙伴们可以很快重聚。不到两个小时,“大源小学二年级”班级群就聚集了20多人。
当我把老照片发到群里,同学们瞬间兴奋起来。
“十多年了,从没想到过会看到小时候的照片。”
“哈哈哈哈哈哈。”
“有我的照片吗?”
……
正准备上课的大学生盘伟健说,“我下午满课呢,突然整这一出”。
同学们争相把老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拼版,然后告诉我,这个就是他。
还有热心的同学,把同学们的名字一一标注到照片上。
拼版照片:左图为21岁的盘伟健在就读的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里学习(2024年2月28日,喇俊杰摄);右图为9岁的盘伟健在大源小学教室里上课(2012年1月9日,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短短几天,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就达上万条:哪个同学外号是什么,谁干过什么“囧事”,谁又“暗恋”谁,谁又偷偷到河里捉鱼……
已经成家了的凤小兰说,感谢记者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童年记忆。
此刻,一张张老照片,是一座通往记忆深处的桥梁,把他们带回了那个盼望长大的年纪。
那份美好的纯真,温暖着前行的路。
拼版照片:左图为21岁的梁玉锋在就读的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前(2024年2月28日,史大全摄);右图为9岁的梁玉锋在大源小学教室里上课(2012年1月9日,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21岁的凤涛在大源村家门口(2024年2月27日摄);右图为9岁的凤涛在大源小学教室里上课(2012年1月9日摄)。凤涛目前就读于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凤艳萍和爱人驾车在冰雪初融的村道上行驶,送妹妹去乡中心小学上学,她希望妹妹以后能考上大学,继续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一千多公里外读大学的梁玉锋,在西北的大雪纷飞中拍了一张照片。他将这张照片和十多年前他在寒冬中学习的画面进行拼版,随后发给我。
在天津上大学的盘伟健也发来了他在图书馆学习的照片。
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当年这些在冰天雪地里求学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迈向成熟坚强,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
命运变迁,有图相伴;时代巨变,以图为证。
此次回访,我终于等到了大源村雾散云开,并拍摄了这里的迷人风景——层层梯田、袅袅炊烟、潺潺溪流和条条村道。
(责任编辑: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