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收割小麦的村民。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党运 摄
新建成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漳县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不仅让村民住得起新房,还要富起来”
大西北网7月24日讯 盛夏七月,曾经的地震灾区一片忙碌景象:农田里,农民忙着收割小麦;新居里,村民忙着网上交易;农家乐里,村民忙着招呼生意……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漳县政府不仅让村民能住上新房,也让村民能住得起新房,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调整让村民在新居里能致富,住得好发展快。
漳县村镇建设进展顺利
7月14日下午,漳县殪虎桥乡瓦房村村民漆继同领着孙子在村广场转悠。如今的村广场地面硬化、各类健身器材齐全,村民们都爱到广场上活动聊天。相比两年前的瓦房村,在漆继同看来变化太大了。“以前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都变成砖瓦房了,好多人都盖起了楼房!”漆继同说。
在漳县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建设现场,老镇区环境整治基本结束,集中安置点居民住房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初具雏形。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定位于“山川秀美的旅游休闲小镇”,规划总人口2300人,规划用地78.2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34.06公顷。项目主要包括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道路与交通设施、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旅游文化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在今年11月底全面完成。
据了解,截至目前,省、市共下达漳县灾后重建项目384个,目前166个已完工。其中15955户农村和282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工。村镇建设进展顺利,目前5个重灾村环境整治完工,配套建设的道路、排水、绿化等工程进入收尾阶段。11个集中安置点中,群众入住率达90%。
产业调整村民家门创收
从山沟到平川,告别土坯房搬进小二楼,村民们住得舒心了,接下来发展成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村民张三哥的家在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峡口,灾后重建过程中他利用自家的地理位置,建成了农家乐。加上自家种的药材收入,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
据了解,为了让住上新居的村民通过产业调整增收致富,漳县依托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结合地域优势,已在乌龙头、核桃、育苗等产业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乌龙头产业方面,2015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3年后开始进入盛产期,年可增加收入3750万元,参与种植的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4万元。核桃产业方面,已规划种植1万亩,目前已完成种植6882亩,5年进入旺果期,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旺果期平均将从核桃产业中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育苗产业方面,今年育苗面积已达到2000多亩,累计总投资达7500多万元,育苗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除草、施肥、移植等苗木田间管理,每年季节性务工创收达200多万元。
让村民在新居里能致富
记者从漳县县政府了解到,围绕2016年整体脱贫目标,漳县根据灾区地域特色和种养习惯,在山区建立育苗育种、林果生产等特色种养基地,在水川区建立中药材、蔬菜等优质高产基地,并统筹布局一批集中养殖小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全面加快灾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为帮助漳县龙川河沿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县正在建设集休闲娱乐、养生休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贵清植物园。目前已完成合作协议签订、土地流转等工作,正在进行苗木栽植。同时,漳县还借鉴陇南“双联电子商务”发展经验,成立了漳县电子商务协会大会,已开办电子商务网店十余家,以销售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和蚕豆、蜂蜜、沙棘、盐疗产品等农特产品为主。
“我们不仅让老百姓能住得起新房,也能在新房里致富奔小康!”漳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淑英对灾区人民的发展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