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初春时节,还没走进王兴林家,已远远听到鸡鸣四起。走进塬边的养鸡场,1000多只肉杂鸡在悠闲的踱步觅食。很难想象,几年前,王兴林一家还在为生计发愁。
思路决定出路 “老本行”奠定脱贫基础
王兴林,现年54岁,温泉镇巨塬村崾岘组人,家有4口人。四年前,王兴林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植小麦、玉米,农闲时外出打零工来支撑,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苦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日子过得很拮据。
正在他处于发愁之时,2012年在全省深入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给他带来了机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审查之后,王兴林家被定为贫困户,由温泉镇计生办主任赵浩东对口帮扶。结穷亲、出点子,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帮联干部面对他的贫困现状,通过实地进户调查摸底,一次次的促膝长谈使帮联干部深入了解到了王兴林的实际困难。帮联干部给他作比较,深分析,认为他家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家庭收入靠传统种植收益小。地多劳动力少,且受传统观念制约,单纯种植的小麦投资大、收益小。找到了贫困原因,帮联干部积极为王兴林想办法,找出路。了解到王兴林有搞过养殖的基础,帮联干部积极与他沟通,不断地做其思想工作,帮他确定了以继续发展养鸡产业,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为方向的发展路子。
说干就干,虽然王兴林文化水平不高,但两口子不怕苦,不叫累,在帮扶干部及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兴林去到周边县市邻近城区的大型养殖场参观学习,并积极参加了村上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逐渐学会了科学养殖技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农民,缺少资金、经验和技术,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王兴林费尽周折,靠向亲朋好友借,跑破了鞋,磨破了嘴,终于筹集到了3万元钱。2014年夫妻俩开辟了自家的塬边的一块荒地作为养殖基地,并先后从兰州正大鸡场购回肉杂鸡1200多只进行散养,养殖前期,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防疫方面未做到,日常消防控意识不高,就在第二个月,一场瘟疫让他家损失惨重。这种情况下,王兴林心神不宁急病乱投医。但是疫情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这时候,王兴林对自己搞养殖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了放弃发展养殖的念头。了解到这一情况,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及镇上、村干部及时到王兴林家中对其轮番说服、开导,鼓励他坚定信心,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查看了疫情,找准了原因。王兴林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总结了过往的经验教训后,王兴林下定决心要学好防疫工作。通过书本自学、请教养殖大户、专家教授、参加养殖培训,仔细琢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三个月过后,劫后余生的700多只鸡顺利出栏。
扩大产业规模 “新政策”筑牢致富根基
转眼间到了2015年初,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和市场需求的旺盛,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他的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多次参加培训和外出考察,使他认识到产业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规模化养殖前景会更好。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靠几年来的创业积累使自己的养鸡产业上水平,上规模还远远不够,资金问题始终是个瓶颈,一时间让他为了难。
就在这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高潮,精准扶贫政策席卷而来,省上“1+17”及市区“1+20”精准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帮联部门和帮联干部大力扶持下,为王兴林争取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5万元的贷款对王兴林来说像救命稻草一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对鸡舍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并积极借鉴自己所学到的养鸡知识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新建日光温棚两座,鸡舍两栋,育小鸡笼六大套,并安装了水灌、水桶、引水器、料桶、食槽、围栏、铁丝网等设施。
致富不忘乡亲,王兴林的科学养鸡在乡里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村及全乡的许多养鸡户纷纷向他学习取经,他时刻把“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挂在心里,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防疫治病技术传授给他们。王兴林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依靠科学技术求发展,聘请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认真钻研养殖专业知识,并积极配合畜牧部门推广良种繁育体系和无公害化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协助举办畜牧科学技术培训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饲料配比和快速养殖方法,改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法,实行科学养殖,推行科学的免疫程序,杜绝传染病的发生,种苗出笼和养殖效益非常高。有些困难户有心养鸡却没钱买鸡苗,没钱买饲料,他总是乐意帮助,主动提出先给饲料,鸡出笼后再付款。由于他的“传、帮、带”,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跟他学习养鸡的有15户之多,有试养几十只的,还有200到500只大规模养殖的户也不少,形成了巨塬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延伸产业链条 “新起点”打通小康道路
由于地形限制,王兴林家的养鸡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但他是一个有着大梦想的人,他准备双管齐下再试一试养羊业。当时的羊养殖市场很不景气,王兴林与双联干部在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市场经济脉络行情,在逆境中敢为人先。用自己养鸡得到的利润购买了130只肉山羊。刚开始,他对羊防病治病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几乎一窍不通,养的羊成活率偏低,损失了不少资金。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时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他买来有关养殖方面的书籍一边看,一边研究,同时,自己报名参加了养羊专业技术培训,并在帮联干部的帮助下邀请农牧局技术指导员亲临羊场为他悉心指导,终于破解了技术落后的难题。在羊只销售问题上,帮联干部通过网络、市场等渠道,及时为他反馈市场信息,探听销路,确保使每批羊都获得了的最大经济效益。眼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收益日益增加,但他又面临新的问题。羊粪便日积月累,无处存放,给自己和邻居都带来诸多的不便。在帮联干部的协助下,联系周边,将羊粪销售给种植大户,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粪便无处存放的问题,同时也变废为宝,增加了新的收入。通过大半年的经营发展,他脱贫致富信心倍增,收入持续增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铺就了通往致富的道路。目前,王兴林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帮联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兴林的养殖已具规模,基本达到科学饲养的标准。但他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养殖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想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王兴林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并愿意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发展养鸡、养羊生产,从资金和技术上进行帮助,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