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庆城县王恒国:从贫困户到致富能人

时间:2019-01-20 16:21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记者 薛砚 点击: 载入中...
 
  搬进新房,搞起产业,钱袋鼓了,村民笑了。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村民王恒国这几年就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他从村里的贫困户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能人,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前几年,哪能想到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51岁的他引着记者走进了他家的窑洞中。
 
  新翻修的窑洞里,敞亮整洁,舒适温馨,有冰箱、电视、洗衣机、瓷砖地……王恒国特别满意。
 
  王恒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些年,他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妻子在家务农,同时照顾83岁的母亲,家里的吃穿用度、学费药费都要靠王恒国一个人打工。
 
  “那个时候真没有钱。”王恒国告诉记者,家里的5孔窑洞建了快30年,早就不结实了,土渣子掉个不停,旁边的一孔快要塌,自己用木桩子勉强撑住,只是堆放杂物不敢住人了。
 
  “我常年在石油企业的建筑队打工,一年四季不着家,勉强挣两万元。维持家里的生计还行,要把窑洞整个翻修一遍,钱不够。”王恒国坦言。
 
  2014年,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被确定为危窑房改造项目点,经过逐户摸底调查,包括王恒国家在内的126户村民被纳入到危窑房项目改造中。县里对贫困群众政策支持力度很大,通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以中央和省市政策补助、县级财政配套、政府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贫困群众建房没有了后顾之忧。
 
  王恒国一家享受到1.41万元的危窑房改造补助,同时得到期限10年的5万元贴息贷款。借此,他家的5孔窑洞全部翻修一新。2016年,他又新建了砖混结构的三间新房。
 
  住上了新房子,王恒国对生活又有了新想法。他说,以前跟着建筑队打工,常年不在家,现在年纪大了,体力活儿越干越吃力。他觉得,还是应该回家搞些产业,多挣点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但是,自己文化程度低,不懂技术,干啥呢?
 
  在村干部的建议下,王恒国决定搞养殖。多年来,他家一直养着一两头牛,但是他不敢多养,一方面是缺资金,一方面也是没技术,怕牛得了疫病会亏钱。
 
  2016年,村里为了支持他养牛,帮助他申请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5头牛,同时还给他发放6000元补助,用于翻修牛棚。村里还组织王恒国等44位贫困户一起合伙成立振强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多次接受养殖培训,学习饲草搭配、圈舍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
 
  王恒国心里踏实了。他不再外出打工,全心全意地在家养牛。2017年,他靠养牛育肥,出栏30头,每头净利润约3000元,一年多时间就挣了近10万元。他戴了许久的贫困户帽子也顺利摘掉了。
 
  “这两年的时间,我的养牛技术、经验更丰富了,和村里的养殖户到张掖、武威买牛也跑了好几趟,对市场也熟悉。现在村里人养牛都来找我,听意见,讨方法。”王恒国说起还有些得意。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能人大户”,王恒国的致富底气越来越足。去年以来,庆城县大力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借助农村“三变”改革盘活资源、扩大规模、共享收益,王恒国和村民们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我们家能够顺利脱贫都是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靠村里干部的帮扶和带领。现在我发展得好了,村里人都信任我,但自己仅仅做个养殖大户还不够,还得实现规模化发展,要和大家一起把养殖产业搞好,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王恒国满怀信心地说道。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脱贫攻坚奔小康】李应川:总书记来过我的家
  • 【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肃苹果闯入资本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
  • 【脱贫攻坚奔小康】抱团聚“合”力奔向致富路
  • 【脱贫攻坚奔小康】无忧养牛 致富有路——瓜州县河东镇发展肉
  • 苹果红了 果农富了——礼县大力发展苹果富民产业侧记
  • 【脱贫攻坚奔小康】会宁:蔬菜产业让农民有奔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