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一辈子都在和草打交道。
翻开他的履历,有很多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全国率先开展草地改良研究……
他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少年立志 志在草原
1943年,任继周中学毕业,他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他的目标是“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
1948年,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任继周接到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从此与甘肃、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年,任继周从南京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辗转来到兰州。他5月到达兰州,6月就开始了第一次外出考察。在野外考察中,马车是最好的工具,每天走不远,也走不快,每当他发现路边有令人感兴趣的草,便立刻跳下马车采集标本。
第一次在甘肃的考察,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考察,在任继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数不清有多少次。但是任继周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甘肃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还有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我可不能放过这块宝地。”
就这样,他先后在国立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干就是近70年。
改良草地 培养人才
1956年,任继周带领团队在天祝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草地围栏、划区轮牧、季节畜牧业等研究都是在这个简陋的试验站里完成的。虽然科研条件艰苦,但是任继周和他的团队却一直坚守,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他创建了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
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1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三个界面、三个发生因子群,在我国食物安全、环境建设和草业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
他全身心致力于草地农业的科学研究,以第一、第二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95篇、学术专著24部……
仅仅开展科学研究还不够,任继周又开始了草业科学教学体系的开拓。
1977年,他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
1981年,任继周创办我国首个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此后,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先后制订了草原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很多人才。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杞人忧天 草人忧地
2004年任继周写过一篇题为《杞人忧天草人忧地》的杂文。他将自己比作“草人”:一名以发展草业为己任的草原工作者。
在文中他讲了“四个担忧”:一忧粮食安全再走老路,二忧草业科研作风漂浮,三忧理论误导不走正路,四忧自然、人文不能兼备。
正是这些担忧,让任继周在建立、完善草业科学教学体系之外,专注于推动草地农业发展、构筑食物安全链条。任继周说:“传统耕地应实行草田轮作,不但能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还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产量,培肥地力,减少污染。”
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水用量大约节约17%,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
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任继周认为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
2013年7月,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近年来,任继周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草业科学的关注,反而更加难以割舍。
他的研究从草地农业生态学延伸到农业伦理学。他认为,研究草地农业系统必须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2018年结集为《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出版。
如今,95岁的任继周仍担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在该学院院内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任继周书写的“道法自然,日新又新”八个大字。
这是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院训,其中蕴含的“恪守自然之法、不断开拓创新”之意,也是任继周几十年来治学、教育思想的最好写照。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