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记者走进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青韵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高大宽敞的厂房里,雕刻打磨声此起彼伏,地面上一半是砖雕成品,一半是青砖原料。年青的砖雕技师韩有顺正在青砖上打孔,先用电动工具打磨出大致模样,再用刻刀精心雕琢,掌握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让他和20多名工友每月的收入都能达到4500元以上。
临夏砖雕技师韩有顺用电动工具在青砖上打坯。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26岁的韩有顺从小身患残疾,家境贫寒,是临夏县前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5年多刻苦学习,他终于熟练掌握了临夏砖雕技艺。如今“身怀绝技”的韩有顺每月都有5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给全家人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盼头。
靠着非遗“绝技”脱贫致富的韩有顺并非个例。记者在临夏州召开的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省把“非遗+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先后创建了10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逐步吸纳了4700名群众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46人。
甘肃省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尚有8个县未脱贫。但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省境内文化资源富集,普查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有2.7万条。截至目前,已有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8项、省级非遗项目493项。
近年来,甘肃省依靠这些优秀文化资源,采用“非遗+扶贫”方式,积极创办了2家国家级、91家省级和13家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振文化自信,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陈卫中介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已成为甘肃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近两年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培训学员9738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万个,学员月均收入近2200元,体现出了文化和旅游“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成效和作用,为甘肃省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支撑。
下一步,甘肃省将加快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加强线上线下展示和销售力度,带动“非遗+扶贫”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美誉度和可见度。(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