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葡萄挂满枝头。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凉州区,一马平川的原野上葡萄架一望无际。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葡萄。还有不少游客在附近的酒庄中赏景、拍照、品酒。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地处北纬36°至北纬38°的葡萄种植黄金带上。这里的葡萄酒更是久负盛名。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如今,这个享誉千年的乡土风物,正“变现”为红色的“液态经济”,给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带来经济动能转换的红利。
陈列在莫高生态酒堡的葡萄酒产品。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又一批游客走进皇台葡萄酒庄,各式红酒琳琅满目。“我们不仅酿葡萄酒,还在大力发展酒庄旅游。甘肃的旅游资源丰富,期待能把葡萄酒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甘肃皇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莽说。
“南有茅台,北有皇台”。30年前,皇台酒业以生产白酒而知名。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皇台酒业已经成为武威市的葡萄酒龙头企业,集葡萄种植、生产、贸易、科研为一体。
陈列在莫高生态酒堡的葡萄酒产品。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从专攻白酒到“精耕”红酒,皇台“旧瓶装新酒”的过程,见证了近40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逐梦“跨越式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初,工业化是许多地方的梦想。在武威这样一个工业几乎零基础的“西部粮仓”,人们不约而同想到酿酒。在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千余里,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酒厂。
后来,一些地方准备借助祁连山沿线丰富的矿藏,发展工业。河西走廊本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绿洲,粗放的开发,给生态屏障带来不少隐患。在养育绿洲的内陆河两岸,人们开荒种地,种植用水量大但经济收益不高的小麦等作物,生态用水被挤占,石羊河等内陆河不堪重负。
凉州葡萄酒生态种植园负责人全建伟查看葡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近几年来,祁连山休养生息,石羊河两岸关闭机井、压减农田。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表示,当地加大了探索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力度。在武威市,与严格的生态治理相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
“红色液态经济”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河西走廊产区被评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如今,在武威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保持在8万亩以上,年加工能力10万吨。其目标是生产出“有品质”的葡萄酒,把甘肃打造成我国葡萄酒的顶级产区。
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从2003年起入驻武威,历时17年,已流转10万亩土地,建起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启动了10万吨有机酒堡项目。
即将成熟的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新华社记者郎兵兵摄
更重要的是,葡萄酒产业是绿色产业,在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也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提高绿化覆盖率等方面产生生态效益。
据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介绍,甘肃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9个,十年来新增13个。近年来,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得葡萄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消费者的日常餐饮中。“无论是产量,还是人均消费量,都有潜力可挖。无疑为河西走廊的‘红色液态经济’带来巨大消费市场。”陈浦说。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