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刚强兄弟”许志刚(左)和许志强在自己植绿的山林里商量植树品种。(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74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是一对双胞胎
大家都叫他们“刚强兄弟”
他们生活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
曾经,这里干旱少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这是2015年左右拍摄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乡村植被面貌。(通渭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刚强兄弟”的记忆里
当地的山可以用“寸草不生”来形容
微风轻吹都能刮起一层黄沙
每逢下雨,黄土坡上淌起了“黄泥汤”
半个村庄都有可能被淤泥冲淹
这是2010年左右拍摄的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乡村植被面貌。(定西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要种树,才能固土!”
“刚强兄弟”坚信,只有种树才能改变家乡环境
1968年起,他们节衣缩食,购买树苗
坚持义务植树50余年,绿化家园山地面积达350亩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刚强兄弟”许志刚(右)和许志强从家里挑着扁担准备挑水浇树。(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许志刚(左)和许志强去看望树林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60年代,饭都吃不饱,还要种树?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刚强兄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刚开始种的树,有些都没成活。但不管吃多大的苦,绝不能半途而废。”许志刚说。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许志刚查看1968年自己种的第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刚强兄弟”驾驶三轮车去看望树林生长情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如今的许堡社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尽管“刚强兄弟”已经74岁
但他们仍然坚持种树,还带动乡亲们种树、保护山林
云杉、侧柏、油牡丹……
只要是在黄土地上能成活的树种,“刚强兄弟”都要试一试。
这是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拍摄的“刚强兄弟”的义务植树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闲余时间,“刚强兄弟”画画、做根雕……
在这个绿意盎然的“小江南”
“刚强兄弟”和家人过着有滋有味的农耕生活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许志刚在家中摆放自己制作的根雕作品。(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许志刚在家中给画好的国画盖章。(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刚强兄弟”许志刚(右)和许志强在自家花园里煮罐罐茶。(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眺望张川村许堡社的山川风景
回望五十余载植树情
“刚强兄弟”已经成为村里的老人
可许堡社的“绿色青春”逐渐描绘成景
这是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拍摄的张川村许堡社风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刚强兄弟”就像生长在黄土坡上的树一样
努力挣破岩石和干旱自然条件的束缚
意志刚强,顽强生长!
这是6月15日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给“刚强兄弟”许志刚(左)和许志强拍摄的合影。(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