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专场
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为充分展示全省上下全力稳增长、力拼开门红,奋力开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火热实践,省政府新闻办策划举行“权威部门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生动展现“十四五”以来全省经济发展成就,全面介绍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
5月9日下午为系列发布会第四场——省发展改革委专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达选祥,介绍全省发展改革部门认真履行政策和研究、规划和计划、投资和项目、改革和创新、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五大职能,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跳起攀高追赶进位,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能源局副局长王永杰,省发展改革委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处处长苏延敏,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处处长曹育彬。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达选祥介绍了2023年至今年第一季度发改委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四强”行动为牵引,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认真履行政策和研究、规划和计划、投资和项目、改革和创新、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五大职能,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以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聚力抓调度,经济增速位居前列。对标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丰富政策工具箱,统筹出台投资、消费、产业、价格、区域、生态、改革等领域政策,打出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按月监测分析经济形势,每季度组织召开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压紧压实经济工作任务,助推经济延续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6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位居前列。
二是聚力抓投资,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加大项目申报和争取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增发国债资金42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713亿元。编制实施“三个项目清单”,287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90亿元,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项目主体完工,平庆铁路、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国家将我省纳入投资工作激励范围,安排2亿元项目建设资金进行奖励。
三是聚力抓能源,潜力优势加速释放。煤炭产能达到1.17亿吨、产量6160万吨。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1166万吨、7.5亿立方米。新增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总量突破5000万千瓦,占比居全国第2位。陇电入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居全国第3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居全国第4位。招商落地一大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风光大省加快迈向风光强省。
四是聚力抓产业,增长动能蓬勃兴起。培育优势产业链链主企业102家,累计完成投资1123亿元。编制实施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实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行动计划,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0.2%和19.5%,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迅速成长。
五是聚力抓区域,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制定强省会行动实施方案,印发支持措施、诉求、项目“三张清单”,助力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迈出新步伐。组织召开强县域行动推进会暨园区工作会议,评定表彰“进步县”“十强县”“先进县”和考核优秀的开发区,经济总量超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6个。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5%,提升幅度居全国第5位。
六是聚力抓生态,绿色发展底色更足。成功举办第四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际合作联席会议,全面实施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争取国家资金25.18亿元,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稳步推进“双碳”战略,争取10个绿色示范工程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玛曲县、天祝县、庆城县列为国家新一轮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地区。
七是聚力抓改革,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政策解读,通报典型案例,营造良好氛围。组织省内电力中长期交易,推动输配电价改革平稳落地实施。深化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秒批秒办”项目备案1.28万个。兰州、张掖、金昌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我省城市信用状况整体水平位居全国中上游。
八是聚力抓民生,群众福祉持续增进。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争取国家灾后应急恢复重建资金2亿元,下达省预算内应急抢险资金3700万元,争分夺秒开展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谋划及规划编制工作。制定《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3年版)》。落实中央及省预算内资金32.2亿元,支持410个社会领域项目建设。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就地就近吸纳务工24.45万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任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关键一年。省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跳起攀高追赶进位,奋发有为狠抓落实,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以更大力度加强经济调度。强化经济政策供给,制定实施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促进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持续推进“十四五”后半程任务,扎实开展前期研究,高质量形成“十五五”发展思路。
二是以更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加强优质项目谋划储备,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全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加快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项目进度,以重大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三是以更大力度积蓄产业动能。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和强工业行动,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固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聚焦优势产业链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抓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以更大力度放大能源优势。以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加速风光电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1200万千瓦。加快陇电入鲁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陇电入浙工程,陇电入川工程具备核准条件。加大传统能源开发力度,力争原煤产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原油产量超过1180万吨。
五是以更大力度推动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强省会行动,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增强省会发展能级。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力争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县域达到40个。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资源禀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上取得新进展。
六是以更大力度促进绿色发展。充分展现首倡之地使命担当,以重大项目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开展国家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试点园区创建工作。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力度,稳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促进祁连山、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七是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学习借鉴“晋江经验”,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加紧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燃煤发电市场化电价改革,建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实施方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八是以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加速推动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用心用情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务工增收。夯实粮食、能源、经济安全基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好于预期、高于全国、领先西部,顺利实现“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9%、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增速分别居全国第9、第4、第3、第6位,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全年目标任务,加力强基固本,用心挖潜增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争先进位,持续巩固经济发展喜人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记者问答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甘肃在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推进新能源发展有哪些重要举措?
省能源局副局长王永杰:“十四五”以来,全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抢抓“双碳”机遇,持续推动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能源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成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建设规模大幅增长。按照国家风光电大基地开发工作部署,在规划引领、政策保障、项目布局等方面持续发力。“十四五”以来,全省年均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60%,占比居全国第2位。
二是电力外送通道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全力推动外送通道规划建设,酒湖直流工程是全国首条以大规模输送新能源电力为重点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工程于2017年建成投运,累计外送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2023年3月开工建设,陇电入浙工程即将具备核准条件,陇电入川工程已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
三是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显著提升。抢抓国家加快基础性保障性电源建设的政策机遇,推进一批调节性支撑电源建设,稳步提升调峰能力。印发实施《甘肃省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截至2023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13万千瓦,位居全国第4。抽水蓄能方面,已核准开工项目8个,装机总规模1128万千瓦,核准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优先保障新能源重大招商项目要素供给,积极承接新能源产业转移,先后引进宝丰集团、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河西地区在酒泉、武威等地形成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高端风电、光伏制造产业集群;陇中陇东地区着力打造材料、通用电气装备、自动化系统等高端共性基础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较为完备的风光储装备制造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引进配套产业130多个,计划总投资超千亿元,完成投资300亿元,装备制造产能除满足省内自用外,还辐射周边省份,成为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2024年,我们将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新能源高效利用新高地、能源安全保障新高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高地、新能源产业升级新高地。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扩规模。加快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和省内“十四五”风光电项目建设,全年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规模1200万千瓦。二是增调峰。加快推进在建支撑性电源、抽水蓄能及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三是打通道。加快外送通道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全力推进陇电入鲁工程调峰项目年底建成投产,陇电入浙工程尽快核准开工,陇电入川工程具备核准条件。四是补链条。制定《新能源产业链延链补链工作方案》,推动新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形成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五是促消纳。积极推进绿色园区供电、绿电制氢等新能源直供电试点项目,推动建立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拓展新能源就地消纳利用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23年,甘肃在“抓项目、促投资”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有哪些重要举措?
省发展改革委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处处长苏延敏:
2023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千方百计抓项目,凝心聚力促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增速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为拉动全省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发展改革委密集打出促投资“组合拳”,先后制定《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调结构、提质效、保增长”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储备常态化机制,编制印发2024年“三个清单”,举办全省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两位数增长,达到11.5%,较全国高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6位,尤其是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9%,呈现强劲复苏势头。
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级各有关部门,锚定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高位推动、突出政策供给、加大要素保障,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大提速”,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夯实基础。
一是抓保障促开工。围绕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用地、征拆、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专属需求清单和推进方案,全力推进一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力争上半年742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到65%以上,陇电入浙、西北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抓进度促投运。紧盯建设收尾阶段项目,细化分解建设任务,倒排时间节点,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督促各项验收提前进场、并行推进,力争到年底,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市新能源综合大基地等59个重大项目建成投运。
三是抓审批促前期。聚焦项目前期工作中审批核准、环评能耗、用地预审等关键环节,专人盯办、定期调度,全面压缩前期手续办理时间,力争年底前31个省列预备前期工作手续办结率达到60%以上,兰张三四线铁路武张段可研、平凉机场预可研等一批重大项目关键手续获批,进入开工前筹备阶段。
四是抓机制促落地。对重点项目制定“一项一策”攻坚方案,逐个项目明确节点、难点、堵点,进一步下沉工作力量、细化工作举措,扫清项目推进障碍;持续健全推进“红黄蓝”预警和周、月、季调度考核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重大新开工产业项目实行省级领导包抓机制,高位推动,力争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抓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落地实施,常态化开展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作,加强要素保障和融资支持,力促民间投资持续回升向好。
五是抓机遇争资金。在做好常规财政性资金争取的基础上,紧盯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新政策机遇,扎实做好项目谋划,积极向国家汇报衔接,争取获得更多支持。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去年省发展改革委在推进强县域行动方面有哪些举措?今年有哪些工作考虑?
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处处长曹育彬:
省发展改革委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将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破局突围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强县域、兴园区、抓发展的鲜明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营造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浓厚发展氛围。
一是确定赛道深挖潜力。按照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对86个县量体裁衣,划分为工业主导、城市服务、农业优先、文旅赋能、生态功能五大发展类型,明晰发展赛道、加速错位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二是锚定目标壮大实力。2023年全省县域经济规模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靖远县、甘谷县、秦安县、陇西县、金塔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百亿元县域达到36个。
三是健全机制凝聚合力。按照“一县一方案、一年一清单、一季一调度”推进机制,统筹更多政策、资金、要素向县域倾斜。举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培训班,学习借鉴县域转型发展先进经验。
四是建好平台提升动力。出台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全力推动开发区集约节约高质量发展。开展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行动,加大对园区人才智力支持。5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9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4.3%,百亿级园区达到10个。
五是考核评价激发活力。开展县域经济和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评定进步县、十强县、先进县,召开全省强县域行动推进会,对“进步县”和考核优秀的开发区予以资金奖励,支持主导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省强县域行动推进会议部署,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紧盯发展目标,加大调度督导,力争到202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县域达到40个,百亿元开发区达到11个。一是推动产业升级促投资。坚持把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优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谋划一批支撑县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带动县域投资增长。二是强化招商引资提效能。把县区和开发区作为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加快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三是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政策措施,全力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业态,推动县域挖掘新的旅游增长点。
(责任编辑: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