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青海省海东市管辖。东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临甘肃夏河县和青海同仁县、乐都区,西与尖扎县为邻,北连化隆回族自治县,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相望,循化县内平均海拔23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800米,地处黄河谷地,在这里,农植物生产周期长、种植快。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现有2万多户约12.3万人。
循化县历史亦为悠久。据考古资料表明,从挖掘出土的属于卡约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磨制石器、陶罐用具等文物来看,这些远古文化与甘肃地区的洮河、大夏河流域处于同一文化系统。又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紧密相连,已处于新石器时期。故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
据史书记载可知,禹贡(夏朝)属雍州地;商周时为羌戍地。春秋时,“秦穆公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及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循化地区属于秦塞外地。
自西汉时期,循化纳入全国统一的郡县制体系。其境西部为金城郡河关县辖地;南部为金城郡白石县辖地。东汉时改隶陇西郡。东晋初期,复为河关县地。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今循化为晋兴郡临津县辖地。以后,曾被前赵匈奴首领刘曜占领。符坚灭凉,循化复归秦(前秦、氐族)。其后为西秦(鲜卑族)所辖。后被后凉吕光攻克临洮,武威,河关等地,置浇河郡(治贵德),循化属浇河郡。后入吐谷浑。据《水经注》记载,东晋义熙元年至十四年(405-418年),吐谷浑在清水川(今循化县城西15公里处古什群峡)建造了一座河历桥,其结构为石块与木材自岸两边层层相压,直达顶端相接,好似两人握手,并将桥面铺平,此为(黄)河上游握桥之始。也是近代循化黄河上握桥的前身。北周驱逐吐鲁浑,循化为洮河县(治贵德)辖地。隋朝时为河津县。唐初废河津县,置米州,后改为米川县,隶河州。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移县治于黄河以北,改隶廓州(治化隆群科)。以后吐蕃强盛,遂控制黄河南部。于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循化复为唐积石军(治贵德)辖地。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唐将哥舒翰在今循化东清水乡置镇西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发兵夺吐蕃在此地黄河上所造的盐泉桥后,筑盐泉城(今循化城),置镇西军。后又为振威军、曜武军地。
北宋时,为积石军辖地;金为积石州辖地。军、州治均在贵德。元代在循化设置的积石州地,隶“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在今循化积石镇设置积石州千户所,隶河州卫。管辖今循化县全境和甘肃省积石县地区。清初沿袭明制,循化“其地为河州边外地,立保安、起台二堡”(《循化志》卷一)。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循化营,属河州管辖。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河州同知驻循化营,改设循化厅,隶兰州府。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将原属兰州的循化厅改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循化厅为循化县,属甘肃省西宁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循化县为青海省政府直属。
1954年3月1日,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直隶青海省人民政府。1959-1961年间,划归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1980年,仍归省人民政府直辖,自1981年起,归海东地区行政公署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