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澍和张澍二人,在《清史稿·文苑列传》里有传。
“张澍,字介侯,武威人。父应举,有孝行。嘉庆四年,澍年十八,成进士。是科得人最盛,澍选庶吉士,文词博丽。散馆改知县,初令玉屏,以病归。叙防河劳,选屏山,摄兴文,丁父艰。再起,知永新。署临江通判,坐征解缓,罢官。开复,补泸溪,复以忧去。
澍性亢直,所至辄有声。在黔时,巡抚初彭龄过县,澍杖其仆之索金者。座主蒋攸铦督四川,甫下车,举劾属吏,风采严峻。澍上书论其循情市恩,黜陟不当,以此官不遂。务博览经史,皆有纂著。游迹半天下,诗文益富。留心关、陇文献,搜辑刻刊之。纂《五凉旧闻》 、《三古人苑》、《续黔书》、《秦音》、《蜀典》,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自著诗文外,又有《诗小序翼》、《说文引经考证》。
同时甘肃有与之同名者,曰邢澍,字雨民,阶州人也。两人学派亦略相近。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南安知府。好古博闻,孙星衍辑《寰宇访碑录》,多资于澍。著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守雅堂集》。”
从这段简短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二澍”的生平、思想、学术成就及其影响。
据李鼎文先生查证:
邢澍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759年7月22日,卒年不详。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阶州(今武都 县)人。21岁中举,32岁中进士。嘉庆元年,调任浙江长兴县知县。在那里任职有十年之久,捐出自己的俸禄,办了许多好事,如修补城垣,浚石塘港,重建平政桥、丰乐桥,兴建同善堂等,为官清正,案无留牍,人称“邢青天”。在长兴县任职期间,他延请大学者钱大昕弟兄住在县署,共同商计体例,编纂了《长兴县志》。他在邵晋涵、孙星衍两人搜集的石刻资料基础上,作了增订,使这部辑录周秦至元代的约8000种碑目的《寰宇访碑录》得以刊行。他又根据所见到的唐宋以前金石刻和宋元刻 本《隶释》、《隶续》等书字体不同的字,编写成《金石文字辨异》。据我了解,这两部金石学专著,直至现在,还是全国书法界极为重视的珍贵资料。
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 ,享年72岁。字伯瀹(一作百瀹),又字寿谷,字时霖,号介侯,又号鸠民,号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嘉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贵州玉屏县知县、代理遵义县知县、代理广顺州知州、四川平山县知县、代理兴文、大足、铜梁、南溪知县,江西永新县知县,代理临江府通判,泸溪县知县等职。道光十年(1830年),他55岁, 引疾辞职,结束了仕途生涯。
张澍性格刚直,办事严肃认真,因而得罪了许多上级。在经历了30年的官场生涯以后,深感要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终于辞职,回到西安,寓居城内和乐巷,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后来患了眼疾,以致失明,他叹息说:“夺我两眸子,世间少数百卷奇书!”张澍的著作很多,作为一个学者,他的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尤其是姓氏学。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将张澍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鲁迅先生在《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说:“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而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创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累为一帙。”说明鲁迅先生在辑佚方面是受了张澍的影响的。张澍还有一大功绩,是他于嘉庆十五年发现了《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就是人们常讲的西夏碑。
这里,我要顺便讲讲李鼎文先生的情况。李鼎文先生,生于1919年,今年82岁,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当代甘肃著名学者。他一生读书、教书、著书;对国学,尤其是对甘肃文献、甘肃文史、敦煌学,研究深邃,著述丰硕。他校点《续敦煌实录》、《陇右方言》、《陇右方言发微》,编纂《李于锴遗稿辑存》,主编《甘肃古代作家》、《甘肃历史名人画传》,出版《甘肃文史丛稿》专著。我要特别提出的是他一家三代,皆为大学者,值得今人详加研究。他祖父李铭汉,师从张澍,博通经史,对天文、算术、舆地、兵农均 有研究,尤精于音韵训诂之学。其最著名的著述为《续通鉴纪事本末》凡110卷。真个是:“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他父亲李于锴,参与《公车上书》,领衔起草《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除续成其父《续通鉴纪事本末》 并刊行问世以外,著有《味檗斋文集》、《古历亭笔记》、《读汉书笔记》、《写经楼诗草》等。
邢澍书《长兴县志序》
邢澍书《长兴县志序》局部
原文是:
旧长兴县志十二卷,止于高宗纯皇帝之十有二年,新会谭公肇基所修也。前此者为韩志,前此者为张志,前此者为顾志。上下数千年事迹,藉四家之书补辑而存,彬彬乎其可观矣。顾其间山川人物,引据时见舛谬。而部分类居体裁,间有未合旧书,类皆承袭而莫能是正。又乾隆戊辰以后,迄今五十余年,久未修采,无以扬前烈,光盛典,是固莅兹士者之责也。余自嘉庆元年调宰长邑,甫下车,即慨然有修志之举。顾事属久废,城池、学校、公路 、桥梁方有俟于整理完善,匆匆未暇。心怀之而不能忘,而顾未敢昌言于众。又念一方掌故、风土人情、田庐户口,苟非久于其地,深悉隐微,则不能指陈得失,而适以滋戾。且志之为书,体类于史,非藉学具三长惟精惟博者相与上下,其议论将不足以信今而传后,以故回翔往复,迟之又久。于壬戌之岁,始延请嘉定官詹钱辛楣先生至署,稽旧之失,汰旧之繁,增旧之阙 ,订旧之讹。余每见先生口讲指画,不惮精详,常与余商论,或秉烛至午夜。由是体例门类,举邑志而更新之,而是书顿为改观。其戊辰以后,续修诸条,则官詹之弟徵君可庐先生所手定。徵君常造余署,与辛楣先生先后馆邑之鉴止亭,参乡评慎去取。余虽不敏不明,而如徵君者,虚以持己,公以衡人,其可谓平允者矣。若分纂者,则乌程胡君樟,邑人丁君澍龙、丁君世楠 、朱君椿、王君炯、王君正、王君敬所之力居多。其经费所资,余捐廉俸为邑倡,而邑中绅士亦乐为捐助,补其不足。始于嘉庆七年,逾年而志稿成,十年冬,而剞劂完竣。卷凡二十八,门凡二十有九,附类者凡八。嗟夫!是书之成,余存之心 者阅六年之久,而始克举事。既举事,复三易寒暑而成。且又经两先生之精力与诸君之助焉。昔亭林先生在永平,或属为府志,亭林谢以郭造卿在戚将军幕府,搜寻天下志书略备,盖十年而成燕史,今无其时故也。余之学远不逮古人,然不敢苟以从事取成数月之间,致蹈亭林所戒。后有览者,其亦鉴余之所以难为者可矣。
嘉庆乙丑年冬日
知长兴县事 候选知府 阶州 邢澍序
张澍书《咏营平侯赵充国》
张澍的作品,我见到的比较多,但要选精品也难。1999年的一天,我和赵正去省图书馆典藏部去选字,把整个目录拿出来,希望从中找到一幅张澍比较好的书法。这时,省图书馆的周永胜先生说,省图有幅张澍的大幅书法作品可以看看。这是一幅丈二长的横幅,读其内容,是写西汉名将、甘肃人赵充国的,字好,诗也好,而且是甘肃人写甘肃人的。我和赵正当然都十分高兴,请鲁克俊花了一天的工夫,将其双钩出来,刻石上碑。释文是这样的:为国须当勿近名,老谋无出赵营平。将军忘战非柔懦,天子如言自圣明。榆谷青羌韬夏服,杏花黄犊课春耕。虎臣毋劳扬雄颂,边徼平安发不闻。此余咏史诗中咏营平侯赵充国 介侯张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