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提名地由八大片区组成。“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四山夹三江的典型地貌奇观将八大片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在整体价值上的互补性和在典型资源上的不可替代性,由此构成了“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提名地资源价值的“惟一性和完整性”。
“三江并流”景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海拔达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丽江老君山分布着中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观,它镶嵌在莽莽原始森林的万绿丛中,璀璨夺目。
“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绿绒马先蒿、杓兰、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这一区域在展现最后5千万年和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相关联的地质历史、展现古地中海的闭合以及喜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价值。这一区域内岩石类型的多样性记录了这一历史,而且,高山带的喀斯特地形、花岗岩巨型独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盖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脉类型。
金沙江和澜沧江并流进入我省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孕育了数千年来的“江边文化”。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澜沧江上游的叶枝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作,已成为“三江并流”区域和“茶马古道”上的亮点。
澜沧江流域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2000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叶枝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物资集散地,融合了傈僳、藏、纳西等9个民族的聪明和智慧。1923年,叶枝新洛村一位名叫哇忍波的傈僳族农民创造了一套傈僳族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氏土司衙署”,境内集雪山冰川、杜鹃林海、原如森林、湖泊、瀑布、河流及众多野生保护动物为一体。这里还是雪封期由滇进藏的重要通道。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
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
丽江古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惟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
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
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纳西古乐又称“洞经音乐”,它是明清时期由内地传入云南的汉族道教音乐。纳西古乐完整地保持着洞经音乐的庄重和纯正,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风韵,同时又带有纳西民族色彩。保留的乐曲有《八卦》、《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等20余首,1986年在民族音乐家宣科的推广和组织下,大研古乐会重建并开始演出。近几年,丽江古乐会已演出千余场,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人亲赴此聆听了这“未被污染的中国严肃音乐”。1995年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曾赴英演出,震撼英伦,1997年赴香港艺术节,又成国际乐坛上的焦点。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的山脉,它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分布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横断山脉皱褶带。位于丽江县城北面约15公里处。山势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雪山面积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
这里终年积雪,雪山山体高耸,横亘排列的十三座山峰(卜松毛卦峰)海拔5596米,为诸峰之最。
整个雪山集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于一身,构成独特的“阳春白雪”主体景观。雨雪新晴之后,雪格外的白,松格外的绿,掩映生态。玉龙雪山还是花的海洋。
玉龙雪山的冰川类型为悬冰川和冰斗冰川。随着节令及气候变化,雪山景观也交替变幻。清代纳西族学者木正源曾形象地归纳出玉龙十二景,即:“三春烟茏”、“六月云带”、“晓前曙色”、“螟后夕阳”、“晴霞五色”、“夜月双辉”、“绿雪奇峰”、“银灯炫焰”、“玉湖倒影”、“龙甲生云”、“金沙壁流”、“白泉玉液”。
雪山古城相辉映,古乐声声入清流。
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 m—1900 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有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已开发为游览区的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2亿7千万年前,石林大地上崛起了千余平方公里的石头“森林”,是石头铸就的大海,是岩石雕塑的森林。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岩石组成的“森林”,穿行其间,但见怪石林立,突兀峥嵘,姿态各异。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无数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而显得千姿百态的石林。云南石林喀斯特无论是类型分布的多样性、溶岩发育的独特性、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岩石机理的美学性还是人文风情的融合性、入内观赏的通达性等等方面,在世界同类型喀斯特地区都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林有部分区域是石灰岩与玄武岩交叠覆盖演化成的地质地貌,更是世界罕见。
地质科学曾将他命名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并说这是三亿年地质变迁与风雨剥蚀留下的足迹。云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地质科学价值享誉世界,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为数有限的石林中,云南石林不但以其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成因复杂、发育历史久远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惟一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是世界惟一能以石林发育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
石林,山石冠天下。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分布范围广袤,气势恢弘,类型多样,构景丰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以其极高的美学价值令人心驰神往。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拟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
石林,风情醉国人。
云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在石林多彩的红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幸福、最欢乐的群体--彝族撒尼人。他们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相爱、狂欢,每时每刻都创造着与石林一样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
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景区内李子园箐的石林崖画、石刻反映着彝族撒尼人古老的祭祀烟火及舞蹈、狩猎、战斗等场面;长湖独石山、大小石林内的赵倌扎营、步哨山等留存着清代咸丰年间赵发义军的历史痕迹。
石林既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与石林相伴的彝族撒尼人的生活风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以“阿诗玛”(彝语金子般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的诗文传说、斑斓绚丽的民族服饰、火热豪放的民族歌舞、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风格奇特的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古老民族的文化韵味和地域特征。长诗《阿诗玛》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经典,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惟一的一块绿州,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其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0万亩,至今仍有70万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1986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景洪、勐腊、勐海3县境内。总面积2420.2平方公里,它的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种群,以及整个森林生态都是无价之宝,是世界上惟一保存完好、连片大面积的热带森林,深受国内外瞩目。地处云南南端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当今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带保存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绝无仅有的植物垂直分布“倒置”现象。
五千多种热带动植物云集在西双版纳近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令人叹为观止。“独木成林”、“花中之王”、“空中花园”、婀娜的孔雀等等,都是大自然在西双版纳上精心绘制的美丽画卷,是不出国门就可以完全领略的热带气息。如果徘徊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除了特色的民俗风情,然后就是葱葱郁郁。
保护区内交错分布着多种类型森林。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板状根发育显著,木质藤本丰富,绞杀植物普遍,老茎生花现象较为突出。区内有8个植被类型,高等植物有3500多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的八分之一。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58种,占全国保护植物的15%。区内用材树种816种,竹子和编织藤类25种,油料植物136种,芳香植物62种,鞣料植物39种,树脂、树胶类32种,纤维植物90多种,野生水果、花卉134种,药用植物782种。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植物集中的遗传基因库之一,也是中国热带宝地中的珍宝。并有近千种植物尚未被人们认识,植物物种之多实属罕见。如树蕨、鸡毛松、天料木等已有100多万年历史,称为植物的“活化石”;特有植物153种,如细蕊木莲、望天树、琴叶风吹楠等;稀有植物134种,如铁力木、紫薇、檀木等;人工栽培的高等植物100余种,如野稻、野荔枝、红砂仁等。这里还有一日三变的变色花、听音乐而动的“跳舞草”、能使酸味变甜味的“神秘果”。除了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橡胶、茶叶之外,还有中草药植物920多种,新引进国外药用植物20多种,如龙血树、萝芙木等。
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个动物的王国,栖息着539种陆栖脊椎动物,约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25%;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的36%;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的20%以上;鱼类100种,分属18科54属,占云南省鱼类总科属的69%,占总属数的40%,占总种数的27%。其中亚洲象,兀鹫、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属世界性保护动物。野象、野牛、懒猴、白颊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等13种,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占全国一类保护动物总数的19%;绿孔雀、穿山甲、小熊猫、金猫、菲氏叶猴等15种,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占全国二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0%;小灵猫、灰头鹦鹉、鹰等24种,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占全国三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9%。以一类保护动物犀鸟为例,目前我国仅有4种,都分布在西双版纳,形状奇特、羽毛美丽、是鸟类中的珍品。此种鸟雌雄结对,从不分离,如一方不幸遇难,另一方会绝食而亡,殉情而死,有“钟情鸟”之美称。根据国务院1987年公布全国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206种中,西双版纳就有41种,占20%。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
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在不断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 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只要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
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各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元阳哈尼族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166689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元阳县在积极申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生态奇观,元阳县认真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和规划工作,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根据《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结合元阳本地的实际情况,元阳县确定了132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颁布了《元阳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成立了保护管理机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种植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亩,封山育林4000亩,促进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逐年改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