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日晨起,妻子照常为王国维梳理发辫,并进早餐,没有丝毫异样。早上8时,王国维准时到清华国学院上班。其间除办理公务,还与同事商谈了下一学期的招生事宜。随后,王国维向研究院办公处的工作人员侯厚培借二块银元,因侯身边没有零钱就借给他一张五元钱的纸币。随后,王国维便走出校门,叫了一辆人力车,径直往颐和园而去。再后来,人们听到的就是一代大师陨落昆明湖的消息。
老实得像火腿诗词却有风流才子范儿
王国维的死是20世纪文化界最大的公案之一。人们一面惋惜,一面怀念着王国维生前的璀璨成就,他的学问就像一颗大宝石,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着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梁启超称他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却是最其貌不扬的。当年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大导师王国维,因为王国维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铃声响了,进来的是什么样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的国学大师?面色发黄,八字胡,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小辫子。看起来甚至很丑陋。但是等到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表述,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
当年与王相识的鲁迅曾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此人肚子里的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
“治学三境界”名噪天下依旧孤独少言
王国维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其“治学三境界”.他在其毕生心血之作《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清华园任教两年多时间里,王国维的指导范围主要在经学:书、诗、礼;此外,尚有训诂、古文字学、古韵;上古史;中国文学等。受业弟子徐中舒对王国维当年学术指导的情形有过生动的描述:”先生谈话雅尚质朴,毫无华饰。非有所问,不轻发言;有时或至默坐相对,热卷烟以自遣,片刻可尽数支;有时或欲有所发挥,亦仅略举大意,数言而止;遇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者,先生即称不知,故先生谈话,除与学术有关系者外,可记者绝少也。“试想当时师生默然对坐之情景,不免有些尴尬与沉闷。王国维对学术指导工作仍然十分严谨。
中西融合率先提出体智德美教育主张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 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 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去世后,清华研究院同仁请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文。陈为王国维写下墓志铭:”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倡导国学的各种声音越来越多。2009年,继人大、北大成立国学院之后,清华大学也组建了国学院,将不断升温的国学热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复建已两年,意欲复兴的新国学研究院仍在跋涉之中。在学术造假与腐败频发的今天,重现四大导师的辉煌,这种良好的愿望似乎更像是奢谈,遂而人们产生今不如昔的情绪,更加怀念那个有着大师的时代,谈论那个仅仅存在4年的国学院,谈论那些学术薪火代代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