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网络联盟”调查

时间:2011-12-22 15:53来源:摘自《楚天金报》 作者:力名、胡承相 点击: 载入中...
        

     爱,不以性为目的;生理上的残缺,不能阻止他们对婚姻幸福的追求。前不久,一场“秘密聚会”在武当山脚下举办,50多名“无性婚姻网络联盟”会员在此见面,交流如何以“残缺”的婚姻寻求心灵的关爱。

婚介拒绝无性征婚

  今年38岁的晓桦原是二汽工人,1998年与丈夫结婚,婚后有一女。2002年7月的一天,她在驾车回家途中,经过红卫路一个十字路口时,汽车与一辆满载着钢筋的大货车相撞,她顿时失去了知觉。次日上午醒来时,丈夫告诉她,两根钢筋穿过了她下身。那次手术出院后,虽然能照常上班,但她从此不能像以前一样过夫妻生活了。

  此后,丈夫很爱她,但她看得出来,丈夫压抑着自己,力求维持和她现有的家庭幸福。“不能这样委屈他。”于是,晓桦主动提出离婚。在依依难舍中,他们最终还是协议离婚了。

  离婚后,晓桦设法调到了武汉。亲朋好友都只知道她离婚了,什么原因离婚,她一直对大家保密。朋友给她介绍了多个男朋友,她都拒绝见面。今年3月9日,她悄悄来到汉口一家婚介所,填写完登记表后,她在备注一栏中写上了“无性功能”4个字。可是服务员称不接受这样的登记,但推荐了一个“无性婚姻网络联盟”网站,让她去试试。

  晓桦回家打开网站,接着,一个男士的征婚词跳入她的眼帘:华南,男,38岁,曾婚无子女,,因工伤丧失性能力,欲征身体状况类似、在湖北省内的女子结婚。

  晓桦试着给对方去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很快,他们就取得了联系。经华南引荐,晓桦参加了这一次在武当山脚下的“秘密聚会”。

网络催生无性联盟

    “秘密聚会”是在一个宾馆举行的,盟主是一家无性婚姻网站的工作人员张杰女士,她自己也是一名无性婚姻者。根据网络联盟约定,聚会不收任何费用,食宿自理。大家聚在一起,一是网友见面,二是交流对无性婚姻的看法。在这里,他们因同样的命运,而显得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张杰是先天性生理问题,她的先生是重庆人,20多岁因肾病治疗不及时而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前年,张杰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无性婚姻的节目,从节目中得知重庆有家无性婚姻网,便去注册成了会员。通过网络征婚,找到了她现在的先生,现在他们过得很幸福。

  据张杰介绍,武汉“无性婚姻网络联盟”是去年底才结成的,专门为特殊人群提供婚姻介绍,纯属公益性的。联盟主要开展“网络速配”、发布征婚信息、组织网友聚会、提供在线会员帮助等服务。

  这次聚会,让晓桦大开了眼界,在一天多时间的相处中,她和华南也彼此感觉不错。聚会结束后,华南邀请她一起上武当山金顶游玩,她欣然同意。

寻找只为心灵关爱

  女教师艾飞,刚取得硕士文凭,说起选择“无性婚姻”的经历,她回忆起了一段伤心的往事。

  她说: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流产了。首次手术失败后,医生给她做了第二次手术。那两次手术,在她体内和心灵上,都留下了永久的创伤。出院一年多,她都不想和丈夫同房。

  丈夫陪着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做了心理治疗,都无济于事。丈夫又陪着她去医院做功能性查检,这才发现,她已基本失去了应有的生理功能。这段婚姻维持了一年多后,他们还是离婚了。

  她这次参加“无性婚姻网络联盟”的聚会,是和网上结识的一位医生第二次会面,准备结婚了,想来这里听听大家对无性婚姻的看法。对于今后的生活,她和男友的回答是一致的:残缺中,寻找特殊的爱,婚后过上一种相敬如宾的生活。

警示慎选无性婚姻

  聚会快要结束时,盟主张杰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会员刘四远发言。

  刘四远一上台就说:“的确,我相信无性婚姻仍然可以找到人生幸福,大家讲了许多幸福的故事,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个醒,无性婚姻要慎重选择,我的经历,是一个失败的故事……”

  2003年7月,身有残缺的刘四远和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女士,在电视台编辑的撮合下,他们结婚了。

  婚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了两年。刘四远的父母一直不甘心没有孙子,无数次要求他们坚持治疗。经过治疗,他妻子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可他仍然不见一点疗效。

  久而久之,刘四远发现妻子常常晚归,并且,她一向很少出差的,现在出差的次数越来越多。心有疑虑的他最终发现 ,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妻子有了外遇。结果没有发生什么争议,他们就离婚了。

  刘四远说,其实,不少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有的尽管是生理上的缺陷,在某一个医院没治好,或者今天没治好,并不是代表永远无可救药。所以,他建议大家,不要过早地、轻率地选择无性婚姻,必须从心理和生理上做最终的诊断后,再作选择。
(以上人物均为网名)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云逛馆”解锁博物馆游览新方式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炷香”一说
  • 《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