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对“四人帮”以牙还牙

时间:2011-12-26 19:13来源:摘自《党史文苑》 作者:霞飞 点击: 载入中...
       陈永贵和大寨的突出事迹为毛泽东所了解是在1964年。这一年的3月28日,毛泽东去南方巡视,专列停在邯郸火车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到邯郸火车站毛泽东专列上汇报工作。在汇报中,陶鲁笳提到了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他问陶鲁笳: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陶鲁笳用笔在纸上写下了陈永贵3个字,然后告诉毛泽东,陈永贵不大识字,但讲话很讲辩证法。毛泽东听后更感兴趣了,他告诉陶鲁笳,一定要把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材料送给他。之后,毛泽东又打电话给周恩来,要他了解大寨和陈永贵的情况。周恩来通过山西省委了解到大寨的实际情况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也看了大寨和陈永贵的事迹材料,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从那以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大寨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陈永贵十分赏识。

       在“文革”中,陈永贵对毛泽东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在宣传大寨经验上,也带有浓厚的“左”的色彩。但是,他与“四人帮”有本质的不同。

       陈永贵到中央工作后, “四人帮”从心里瞧不起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从来不与陈永贵打招呼,不同他握手,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从来就不提陈永贵,不讲大寨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这些,陈永贵心知肚明。他对“四人帮”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四人帮”中的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他见面也不打招呼。

       “九一三事件”后,  “四人帮”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想利用大寨的名气,在那里搞一个“批林批孔”的“点”。对此,陈永贵不买账。他坚持大寨搞政治运动,搞生产,都要自己搞,不要别人插手,不当“点”,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陈永贵也坚持大寨自己搞运动,不让别人插手。而且,他还坚持,搞运动,不要误生产。在政治运动频繁的时候,大寨仍然抓生产,并且连年取得了丰收。看到大寨取得丰收,江青等人又想把大寨连年丰收说成是“批林批孔”的成果。对这一点,陈永贵也不买账: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姚文元说:  “批林批孔”促进了生产,大寨算一个典型。陈永贵立即接过话茬说:不对,没有“批林批孔”,大寨也连年增产。陈永贵的话,给了姚文元一个软钉子,使姚文元很尴尬。由于陈永贵的抵制,在“文革”中,  “四人帮”始终没有机会把大寨当作他们抓的一个“点”。

    “四人帮”见陈永贵不买他们的账,便抛开大寨,于1974年7月另搞了一个小靳庄、与大寨“争春”。但是,陈永贵并不理睬,也不学小靳庄,而是自己照样干自己的。那时,陈永贵多次在山西省的干部和大寨的干部面前说:小靳庄不搞生产,光是靠唱歌唱样板戏,能打出粮食来吗?他特意嘱咐大寨的干部,有人问小靳庄的经验好不好,大寨人学不学,你们就说,离得远,对那里的情况不了解,谁知道他们在搞些什么。对小靳庄的经验,不表态。那时,全国许多地方都学小靳庄,大寨就是不学。

       1975年9月,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大寨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邓小平、华国锋、陈锡联、陈永贵、姚文元、吴桂贤等都先后来到了大寨。

       已是政治局委员的江青也出席了这次会议。江青一到大寨就对郭凤莲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到大寨来吗?我是要把大寨搞成一个点,要同修正主义斗争,我要大寨人也评《水浒》,同修正主义斗争。郭凤莲一听,心都要跳起来了,她听不懂江青的话,没有表态。第二天,江青又去找陈永贵讲大寨人要评<水浒)的事,陈永贵很客气地对她说:我们农民不懂得《水浒》,只知道种地。江青说:那样的话,你们召开一个全体干部和社员大会,我直接和他们讲。没有办法,陈永贵只好让郭凤莲在9月12日召开大寨干部和社员大会。江青在会上发表讲话时,先说道:我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毛主席身体非常好,比我好,记忆力强,吃饭好,心脏好。在一旁听着的陈永贵从心里对江青的这个话反感,因为他知道,毛泽东已经重病在身,江青这不是瞪着眼睛说瞎话吗?江青见陈永贵不耐烦了,便转移了话题,大讲起评《水浒》来。她说: 《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是投降。现在,我们党内就有人要架空毛主席,搞投降主义,向修正主义投降。你们要同修正主义斗争。现在我们党已经有了十次路线斗争,以后还会不会有第十一次、第十二次路线斗争?肯定会有的。陈永贵听到这里,又一次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他告诉江青:社员们该上工了,时间不多了。江青还要接着讲,陈永贵趁江青说话停顿时,马上宣布:散会。对此,江青心里很不高兴,但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云逛馆”解锁博物馆游览新方式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炷香”一说
  • 《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