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之战林彪的指挥失误: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3)

时间:2011-12-27 18:25来源:历史研究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杜聿明急调正在北攻的新一军主力第三十师、新三十八师,以及第六十军第一八二师(欠一团)、第九十三军暂二十师,和第五十二军第一九五师1个团共计4个师的兵力回援。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一时当然没有北上追击的可能了。

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否利用林彪主力撤退混乱之机大胆追击?不能。这是因为,林彪主力在四平之战中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其多数部队仍保持建制,且撤退过程中一度虽发生过混乱现象,过松花江后已不复存在,其战斗力并不像后人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部队损失较大的第一、二师在撤退过程中所进行的拉法、新城之战。当时,国民党新六军第八十八师受命于停战令宣布之6月6日当天攻占了连接中共东满和北满军区的战略要点拉法和新城地区。林彪当晚指令周保中及第一、二师坚决设法保住拉法,拒敌于拉法以西。8日凌晨,部队发动突袭,经过激烈战斗,即夺回了拉法,次日又进一步夺回了新城。打援的部队还出击至老爷岭一带,激战两天,有效地拦截了第八十八师对拉法和新城的增援。此战歼灭国民党军守城部队1个团又1个营,相当振奋了撤退部队的士气,也使国民党追击部队不敢太过轻敌。

总之,四平之战虽以中共失利而告结束,却并没有给国民党提供独霸东北的机会。由于美国的干预,中共在南满作战的牵制,特别是自身兵力不足难以顺利实施北上作战任务,蒋介石不得不暂取停战谈判之策,以求在军事胜利的气势之下通过谈判达到主宰东北的目的。然而,结果却大出乎蒋介石的意外。

由于蒋介石坚持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坚持打下长春,促使苏方和中共内部都强烈地主张对蒋报复。当中共东北局要求苏方就国民党军可能进占哈齐两市及中东铁路提供帮助时,苏方代表严厉反问东北局代表:你们为何不在关内开辟战场,以减轻关外的压力?同样,在中方将领内部,自四平大战以来,也一直存在着希望关内给予较大牵制的意见。如黄克诚5月12日即明确提出:“东北如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北调动。”毛泽东亦在四平弃守次日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说明:“须取局部报复手段。”

对此,蒋介石显然还是估计不足。四平及长春打下后,蒋坚信不会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他公开讲,只要东北共军溃败,关内形势就不会恶化。他曾特别要宋子文劝告在这个问题上忧心忡忡的马歇尔,暂时不要急于调处。他并且认为:“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他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在这种问题上一向是主张以牙还牙的,他不会不想方设法给国民党以教训。毛早已横下一条心:“我方让步至长春双方不驻兵为止,此外一概不能再让,美蒋要打由他们打去,要占地由他们占去,我方绝不承认他们的打与占为合法。”而为了使东北成为“未了之局”,他在6月1日就已经开始根据各方建议部署关内的报复作战行动了。他为此分别致电晋冀鲁豫和山东军区领导人,要求他们数日内夺取包括泰安、大汶口、张店、周村、德州、胶州、枣庄、考城、长垣、永年、聊城等处;要求太岳区占领太原至临汾间的同蒲线。毛的解释是:“我愈取坚决有力之报复行动,美蒋对我愈有所顾忌,和平可能性愈增。”因此,即使蒋介石接受了马歇尔建议,于6月6日宣布了15日休战期,毛泽东也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这一轮报复性作战。

结果是,四平之战刚刚停下来,关内的战争却打响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国民党也因此在兵力上更加捉襟露肘,疲于应付,向东北增兵根本没有可能了。一直不信中共有多大实力的蒋介石,这回开始注意到关内中共的困扰远比关外要直接得多了。因为几乎所有国民党人都已经意识到:中共“仅就断交通厄经济一事,即倒政府而有余”。再不设法解决,正在严重恶化的经济形势难免会将政府拖垮,使民心丧尽。只可惜,正处在东北军事胜利势头上的蒋介石,完全想不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样,他也就只好把用兵的重心再从关外转到关内来了。林彪主力从此得以背靠苏联,成功地在北满这块根据地上发展了起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蒋介石曾视哪位开国大将为“一大害” 悬重金缉拿
  • 林彪事件怎样从高层传到民间?
  • 鲜为人知的32段野史
  • 林彪总结让自己战无不胜的“九条经验”
  • 林彪因“厌倦政治”三番五次想自杀
  • 疯狂日军诺门坎之战自食细菌战恶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