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色道”:为何日本男性迷恋艺伎的脖

时间:2011-12-27 19:49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郝祥满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艺伎的脖子对于日本男子来说,实际上相当于她们的“第三条腿”。它的魅力对于西方人和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本文摘自《日本人的“色道”》 作者:郝祥满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艺伎煽情之舞和女招待的裸体舞,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暗示、不同的暴露给了不同时代的日本看客不同的感受,反映出日本人的不同情趣。

东方女性展示出来的玉体通常是其极小的一部分,对于日本艺伎来说,她们能够展示的只是巨大的发结(发髻)遮掩下的脖子!这就是日本男人自古以来最爱看的地方,这是古代日本人的情趣和爱好。日本艺伎那层层包裹、严严实实的和服之所以在领部网开一面,留下极大的空当,留给好色的日本男子想象的“空间”,是因为“日本男子对女人脖子的感觉就同西方男子对女人的大腿的感觉一样”,希望被煽动。否则如非洲、南美洲的土著女人一样,从小到大裸露双乳,让人司空见惯,就没有刺激可言。艺伎的脖子对于日本男子来说,实际上相当于她们的“第三条腿”。它的魅力对于西方人和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此外是脖子上面那种裂桃式的发结(发髻),据说是女人性器的象征。

展示或裸露的部位已经确定了,服装也因此改造了,但如何巧妙地展示从而把它的美发挥到极处,将一般的露出升华为挑逗和引诱,那就是道艺了。欧洲的钟式裙能叫人偶尔窥见裙子里面的春色,特别是在上楼梯、行屈膝礼等等的时候;日本的和服能叫人偶尔窥见衣领下面的春色——日本女人的“第三条腿”,特别是在艺伎们低头行礼的时候。据说艺伎在脸上、胸脖上施以厚厚的白粉,玩的就是欲擒故纵的把戏,“当一个男人坐在艺伎身旁,见到她的化妆就像是戴着面具,他就更加急不可待地想往下见到她的真皮肤”。日本作家土井治在他的作品中说:

从古老的江户时代到明治、大正、昭和初期,在日本,女性魅力,也是在能够隐约见到的无领的脖颈上的发际和火红色、桃红色的和服衬裙里。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欣赏女人的脖子呢?有人说,女性的脖子成为包含性意识的审美对象,与日本的“榻榻米文化”有关。榻榻米文化是一种低视觉的文化,在榻榻米上的礼仪是匍匐式的跪拜、鞠躬,当艺伎们匍匐行礼或鞠躬时,她们所能暴露且便于暴露的只有脖子了。不过,现代日本男人最喜欢看的女人身体部位已经转移到胸部,巨乳美人在日本很受欢迎,这从许多摄影、卡通绘画等作品中明显反映出来。

现代日本,表演者往往以展示全裸为快,欣赏者纵情观赏的对象没有遮盖。现代日本女性都知道怎样展示美,那就是尽量大面积地展示她们最具魅力的肌肤和肉体,所以即使在严冬酷寒之时,她们也总是穿着坦胸露乳的服装露出大腿的裙子出席各种会议或集会。这是因为新道德取代了日本的旧道德,因为西洋人体雕刻和裸体油画艺术被作为文明的艺术广泛传播,因为可以打着“欣赏艺术”的旗号去公然偷窥。但日本人对于裸体的开放态度,从民俗学研究来看,是自古而然,她们(他们)不认为被异性看到裸体是羞耻的事。日本人有洗温泉的习惯,而且一般都是男女混浴,足见他们对当众裸体是坦然处之。

现代日本人是非常热衷于欣赏裸体的,神秘的“女体盛”、流行的女明星写真集就是其证明。日本人在偷窥的欲望和道德的压抑之间找到了突破口,即欣赏艺术的借口。

在日本风俗行业里经常引诱顾客的“女体盛”是否是一种艺术,是表演艺术还是饮食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艺伎这一行业里,最大胆的暴露就是“女体盛”,也就是以“女体”来“盛”食物来佐餐,即所谓的“秀色可餐”。为了“女体盛”成功,首先要精心挑选艺伎,不仅要是处子,而且身材要特别好,肤色白净,容貌姣好,然后该艺伎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主要是练习固定姿势和净身程序的洗濯法。艺伎净过身后,躺在用餐的和室里,摆好固定的姿势,然后让人把寿司摆在胸部、腹部、阴部、腿部供客人享用。

此时,对客人来说,视觉的享受也许比味觉更重要,实际上,日本的饮食也重视色而不重视味。对此,有的日本人说它是“传统”,有的人说它是“艺术”,可以肯定它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爱好。不过,其他民族也有类似这种特殊爱好——裸体舞、脱衣舞等。不同的是一个是欣赏静态的肉体,一个是欣赏动态的肉体。现在,日本人的这种爱好似乎也开始影响其他民族,因为妓女文化还是一种容易国际化的文化。

日本男子享受艺伎的服务也要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对于一般的日本人来说,是难以光顾艺伎馆的,因为其价格太昂贵了。例如“女体盛”的盛宴,一席就要15万日元之多。在日本,并不是所有的艺伎都能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艺技”换回劳动和青春的代价,只有高级的艺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通过“女体盛”那样献身的方式,一些没有其他技艺的艺伎也可以挣取丰厚的报酬。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云逛馆”解锁博物馆游览新方式
  • 甘肃武威:非遗“攻鼓子”进校园
  •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天下第一鼓”的前世今生
  •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炷香”一说
  • 《诗经》:情感沉淀为标本 “思无邪”归于“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