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两派激战正酣,联合国、美军踯躅不前,因一轮经济危机而引发的中东政治地震在经历了突尼斯和埃及两个高潮之后在利比亚放慢了脚步,历史卡在这里进退失踞。
延缓历史脚步的为什么是利比亚,而不是其他更加重要的国家?盘点其历史,众多堪称历史节点的事件闪现在人们眼前。创造历史的人或民族总会有点特殊,利比亚或许就属此列。
不自量力的海盗
18世纪,美国人终于从英国人手中夺下了宝贵的独立地位。挺起腰杆的美国人信奉孤立主义,坚信美国无需保持庞大军备,因为他们不打算攻击任何一个国家。但是正当开国元勋们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殚精竭虑时,北非传来消息,美国人的商船被阿尔及尔海盗劫持了。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孤立主义遭受重重一击。年轻的政府忙不迭向海盗们委曲求全,用赎金换回同胞性命。这一变故让所有人明白,连海盗都不愿放过自己,更别说那些虎视眈眈的欧陆强国。在这样一个时代,何谈孤立。
很快,美国人就着手强化自己的海军。
在北非,啸聚海上的海盗们盘踞于此已经将近200年,今天的索马里海盗仍保持着其余威。他们认识取代了荷兰、西班牙海上地位的大英帝国的旗帜,所以当美国商船还挂着英国旗帜的时候,一切都平安无事。但是,当美国独立,米字旗换成了星条旗,海盗们蠢蠢欲动了。对于他们来说,美国太过陌生,不足以迫使他们抑制自己的贪婪,尽管人们都传说美国人打败了英国人获得了独立。
阿尔及尔海盗的成功刺激了另一批海盗的欲望,他们当时正盘踞在利比亚。1801年,被人们称为“帕夏”的利比亚的黎波里海盗头目向时任美国总统的杰佛逊发去了信件,威胁道,如果美国不按时纳贡,他们无法保证美国商船的安全行驶。
贵为美国开国元勋的杰佛逊不为所动,派来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官凯特卡尔来同利比亚人周旋。此时,美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强大海军,海盗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一点。
“帕夏”与凯特卡尔初次见面时还算热情,握手时抓住了后者的袖口。不料凯特卡尔却说道:“帕夏大人,请您小心一点,这件大衣是我们家祖传的,我们还没打败英国人时就有这件大衣了。我平时甚至都不敢解它的扣子而用套头的方式将它穿起来,生怕把扣子弄坏了。除了这件,我没有别的衣服可穿了。”
这是毫不示弱的表态,意思是说,我们曾打败英国人,不怕你们,更不会向你们付钱。
“帕夏”一上来便碰了钉子,很是不爽,随后便抛出纳贡的问题:“你们每年向我们纳贡,我会给你们的商船开通行证,保证你们的安全。”
“我们没有钱,我们更不需要什么通行证。”
“你们给了阿尔及尔人那么多钱,如果不给我,那岂不是对我的藐视?!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在我这里都要留下买路钱,你们怎么敢不给?”
“别的我们不管,总之,没有钱给您。”
“帕夏”说到这里已经暴怒起来,他命令逮捕凯特卡尔,并将美国驻的黎波里使馆的美国国旗烧掉,然后让凯特卡尔将所有这一切都写信通知总统杰佛逊。
事件在美国传开,议会讨论的结果是:“我们不会给海盗一个子,宁愿用更多的钱去同海盗战斗。”
就这样,20多艘美国战舰驶向的黎波里。一个国家与一群海盗的战争就这样打响。这是美国立国后海外第一战。整场战争的过程很有点如今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味道,海盗们玩起坚守和游击的把戏,将战争拖入持久战轨道,5年后才被迫与华盛顿签署了和平协议。
自此,星条旗本身就成了海盗眼中的通行证,曾经萦绕在美国人脑中的孤立主义也被击得粉碎。利比亚海盗们不自量力地卷入了一场与未来第一强国的战争中,意外地为美国历史的转折贡献了推动力。
卡扎菲的胜利
利比亚的历史接演着风云变幻,转眼间的黎波里之主已经换成卡扎菲。1970年,这位特立独行的总统向利比亚国内的西方石油公司动刀了。石油是利比亚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其石油却像其他产油国那样长期被西方大公司把持。所以,初掌大权的卡扎菲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局面。
卡扎菲自知无法直接同当时最大的7家石油公司“七姊妹”直接发生冲突,于是就决定捏一个“软柿子”,将目标对准了“七姊妹”之外的第八大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其老板是被后世传为经营典范的阿曼德·哈默。
在卡扎菲重新分成的压力下,哈默一顿着急上火,白天飞往的黎波里进行谈判,晚上飞回巴黎休息。一番车轮战下来,哈默最终承诺重新分成,并不得不提高标价。
在“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卡扎菲又接连搞定了其他“七姊妹”之外的主要公司。利比亚石油杂质少,而且在当时苏伊士运河被封锁的背景下,利比亚石油可直接输往欧洲,免去舟车劳顿之苦。一番权衡下来,“七姊妹”也最终妥协,卡扎菲则大获全胜。
这场胜利让其他产油国大受鼓舞,他们纷纷成功地与西方公司重新确立了分成方式。“欧佩克”成立了10年也未能达成的宏愿被利比亚的新总统一朝实现。利比亚就这样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这段历史还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副产品,正在苏联推动改革的柯西金(前苏联政治家)在因卡扎菲的胜利而出现的油价上涨的背景下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人们议论纷纷,我们有石油,完全可以用石油收入去购买一切,还用搞改革吗?
当时的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还需要搞改革吗?遗憾的是,这位老迈的领袖做出的选择是“不需要”。
就这样,苏联错过了一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同自己的第一书记一同老迈下去了。
谁能说日后苏联解体的背后没有卡扎菲的间接推动呢,历史真的很奇妙。
如今,利比亚又一次站到了历史节点上,世界又将何去何从呢?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