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李鸿章:是小王八还是大人才?

时间:2011-12-28 20:56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李鸿章 资料图

核心提示:中国有句俗话就叫做“庙小神通大,水浅王八多”。照您这么说的话,您说这李鸿章,他要真是一个小王八的话,恐怕也不能够成为汉奸、走狗、卖国贼了。就是因为他是个大人才,他才能够具备当卖国贼的资格,是这样吗?

一直以来,世人对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有人说他签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包括《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临死前还签了《辛丑条约》,就连1979年版的《辞海》都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称为祸国殃民的卖国贼,多少年来却老是有人为他大唱赞歌,这究竟是为什么?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魏润身副教授(以下简称“嘉宾”),与《文化中国》栏目今波(以下简称“主持人”)用对话的形式,对李鸿章其人做了解读——

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电报局、第一家西医院、第一次幼童留学,无不与李鸿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李鸿章为中国的现代化扑腾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但是,他也窝囊了一辈子……

生不逢时,水浅舟大

主持人:对于李鸿章,人们争议很大,您觉得他到底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

嘉宾:其实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不必非得拿着一把功过的尺子。梁启超先生认为,“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那些不干事儿的,无功无过的,永远是老好人,这就跟厨子做饭一样,一人难称百人心。

主持人:您说在李鸿章身上,始终有一顶“耻辱”的帽子,那就是“卖国贼”,大部分的条约都是他签的,这该怎么看啊?

嘉宾:李鸿章确实跟列强签了不少条约,但是他不签不成。签条约的,得外国人点名,人家掐着脖子就得李鸿章不可,大清国敢不从吗?李鸿章敢不去吗?另外李鸿章签条约,他自己根本做不了主,都得朝廷同意,皇上点头,他根本没有拍板的权利,他只不过是一个签字画押的工具而已。

主持人:这些条约,其实我哪怕不想签,我也得签,那这李鸿章不就成了一个背黑锅的了,而且他得是那背黑锅的冠军了。

嘉宾:咱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水浅舟大”。

主持人:中国有句俗话就叫做“庙小神通大,水浅王八多”。照您这么说的话,您说这李鸿章,他要真是一个小王八的话,恐怕也不能够成为汉奸、走狗、卖国贼了。就是因为他是个大人才,他才能够具备当卖国贼的资格,是这样吗?

嘉宾:没有一个人超得过李鸿章去,中国的第一支海军、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电报局、第一家西医院、第一次幼童留学,无不与李鸿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李鸿章为中国的现代化扑腾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但是,他也窝囊了一辈子,可惜了这“李大架子”了。

主持人:您说到这“李大架子”,这是李鸿章的一个外号,就因为他个头大,据说身高一米八三,所以人们背后这么叫他。可见当时在普遍民众平均身高不高的情况下,他那块头是够显眼的了。

嘉宾:李鸿章生于1823年的2月15日,他一生下来个头就大,等到他十五岁上就一米七了。这在当时的中国人里头确实是少见。

但是李鸿章可不是一傻大个。他个大,还聪明。从小他就好玩,爱放风筝,他跟他哥哥李瀚章、弟弟李鹤章经常在一块儿放风筝。有一次这哥仨又放风筝去了,这风筝放得老高,李鸿章正高兴着呢,不知哪儿刮来一股邪风,那风筝一个倒栽葱,扎到旁边的塘里去了。李鸿章跑过去就找那风筝,没想到那塘中间倒了一棵树,风筝挂到枯树枝上了,李鸿章拽了半天拽不下来,噗通一下就跳进塘去了。

主持人:李鸿章他会游泳吗?他就跳进去?

嘉宾:不会,李鸿章跳进去,咕咚咕咚地就直喝水。他哥哥、弟弟吓得不成,赶紧往有人的地方跑,一边跑,一边喊。远处正好有几个农人,人家一听赶紧就跑过来了,这几个人跳下去之后,七手八脚把李鸿章就给拽上来了。这时候,他父亲母亲都来了,他妈搂着他说,你不会游泳,不会凫水,你往河里面跳什么劲。没想到救李鸿章的人跟他父母说,这孩子会点水。人家说,这孩子我们救他的时候,一直在水面上躺着,仰着漂着,他要不会水,早沉到塘底去了。

事后,人们听李鸿章说,他常常在塘边、湖边听那些渔民教自己的孩子游泳,常常让他们躺着飘着,而且他还听到一句话说“淹死折腾的,活命怎么老实的”,李鸿章记住这句话了。所以,他索性往后一仰,四脚八叉一漂,活了。

主持人:您说,这孩子不光是不傻,而且叫临危不乱。他在那个关键时刻,还能保持镇定,从小这孩子就有点与众不同。



嘉宾:难得。

主持人:放风筝,这您刚才说了,是他的一大爱好,但我们也听说,打小这李鸿章特别喜欢斗蛐蛐儿。

嘉宾:遗传。跟谁学的?跟他爷爷李殿华。李殿华不但斗蛐蛐儿,还赌蛐蛐儿。带着这三孙子,一边逮蛐蛐儿,一边斗蛐蛐儿。李鸿章贪玩,老斗蛐蛐儿,老逮蛐蛐儿,还经常误了上学。有一次他又误了午学,他爸爸李文安气得拎着他就到他们家地头了。让李鸿章跪那儿,然后李文安问他:“你知道咱们家地边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坟地?”李鸿章哪儿知道啊?不知道。然后李文安又跟他说:“你喜欢咱们家的地吗?”李鸿章还是没法答,他一个孩子,喜欢地不喜欢地,他怎么答啊?

这个时候,父亲李文安跟他说,咱们家的祖上因为没有科举做官,所以才分了挨着坟头的地,李鸿章一听,愣了半天,跟捱了一闷棍似的。后来他又听他母亲讲,他爷爷那一辈没有中举做官,所以从此家道中落,分的地都是挨着坟边的地。这时,李鸿章心里明白了,我一定得努力学习。

李鸿章一明白,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到十八岁上,他就考取了秀才,直到他结婚的时候,却惹他爷爷生了一肚子气。

主持人:洞房花烛夜,人生四大喜事儿之一,他闹出什么事儿了?

嘉宾:洞房花烛夜那天,李鸿章入了洞房之后,根本没跟他的妻子周氏圆房,谁都说不动他。最后,又把他爷爷李殿华请出来了。他爷爷也没进屋,到了书房跟前,用他那拐棍,梆梆梆敲的几声窗户棱,立刻,书房的灯熄了,李鸿章到了洞房,这才算跟他的妻子周氏圆了房,可是没到天亮,这书房的灯又亮了,李鸿章又开始刻苦攻读了。后来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合适,写了首诗,“一宵只得半风流”。

主持人:后世有人说,李鸿章从新婚第一天开始,那就是“自我性压抑”。

嘉宾:就是这么回事儿。后来李文安在京师做了官,他给李鸿章写信,让他赶紧到京师去读书,然后准备第二年的顺天府乡试。来到京师之后,最大的幸事是他遇见了曾国藩。

主持人:这曾国藩其实之前就跟他们李家有点渊源。

嘉宾:曾国藩跟李文安是同年。但是曾国藩是京师最有名的大翰林,才高八斗,冠盖京华。李鸿章立刻投到他的门下,随侍在曾国藩左右跟他学习,曾国藩也非常赏识他。

主持人:曾国藩这个人那叫知人善用。看人绝对有一套,所以说,能被曾国藩看上的人,真差不了,所以李鸿章那个时候被曾国藩赏识,这是不是也算注定他以后的路就会一帆风顺?

嘉宾:不是,接着他在后两年的会试当中都没考中。李鸿章特别沮丧。怎么对得起他师傅,都不敢见曾国藩了。没想到曾国藩把他叫了去,跟他说,科考如同用兵,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只要不懈努力,必然能够脱颖而出。曾国藩还信口念出几句诗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五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诗是李鸿章写的。你想想,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诗,能倒背如流,想见他多赏识李鸿章。

这对李鸿章绝对是一种最大的鼓励。曾国藩认为李鸿章才可大用,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够考试中举。两年之后,再次考试,果然考中进士。考中进士之后,李鸿章就当了翰林编修,他父亲在刑部当御史,你想想父子二人共同在京师做官,当时在大清国有几个这样的。

李鸿章有一大嗜好,就是逛琉璃厂。有一天李鸿章又上琉璃厂逛去了,他刚在书架上抽下一本,还没看两眼呢,没想到旁边一个人叫他:“少荃(李鸿章的字),你怎么还在这儿呢?”李鸿章一回头,原来是他在安徽会馆住着的时候的安徽同乡陈方秋。这陈方秋说,你知道不知道,安庆失守了,你还在这儿溜达,难道你这个堂堂的大翰林比我还闭塞?

主持人:他的家就在附近。

嘉宾:他着急也是干着急,李鸿章是翰林是编修,他是一文官,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所以他使不上劲。他回家跟父亲李文安商量,李文安说:“你啊,平常不是经常给吕贤基写奏章吗,这一次你还找他去,两人一块儿给上面写折子,增加兵力,兴办团练,痛击洪匪。”

吕贤基是刑部左侍郎,李文安只不过是一个刑部御史,吕贤基的地位更高,他说话的分量更重,所以李文安让李鸿章找吕贤基去,让他们两人一块儿联名并奏。

吕贤基在家里置了三百亩地,筑房舍,建祠堂,修祖坟,正在大兴土木。吕贤基一听安庆失守,比谁不着急啊?所以李鸿章到他们家跟他一说写奏章的事儿,吕贤基满口答应,李鸿章回到家里奋笔疾书,写了一份奏章。第二天,李鸿章从翰林院回来,直接就上吕贤基他们家了。看门的把他引到第二进院子里,里面早闹了一个底朝天。吕贤基的妻子就说,全是李鸿章害的你,他要不撺掇你写奏章,你怎么可能匆匆忙忙的上折子,上面怎么可能匆匆忙忙地派你去带兵打仗呢?

原来安庆一失守,咸丰皇帝惊慌失措,赶紧召集御前会议,跟众大臣商量,到底怎么对付太平天国之乱,就在这时候吕贤基的折子上来了,咸丰皇帝一看,干脆团练地方武装,就地兴兵。他们再一了解,原来吕贤基就是安徽旌德人,干脆你回去带兵得了。所以咸丰皇帝当下就颁谕:“著工部右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会同安徽巡抚蒋文庆、兵部侍郎周天爵办理剿匪事宜……”

可是吕贤基想,我怎么办,我哪儿会带兵打仗,我这一道折子上去,怎么把我给派下来了,所以他跟母亲、妻子正在那儿哭别。随后吕贤基一撩门帘子出来了,抬眼一看,好,戳在台阶底下的不是别人,正是李鸿章,吕贤基满腔的怒火,冲他发过来,冲李鸿章就说,全是你闹的,你跟你父亲怎么不一块儿写奏章,你撺掇我干吗?

吕贤基越说越气,指着李鸿章的鼻子就说,你不是毁我?你等着,我也毁你。第二天,吕贤基又上了一道奏章,请求皇帝把李鸿章派下来,一块儿团练。咸丰皇帝大笔一挥,立刻准奏,李鸿章“随营帮办”。

这就是人生的偶然,我们常常认为,人的一生是命运安排的,我们走下来的路,都是必然之路,其实在人生当中,统统是由偶然组成的,无数偶然的轨迹组成了人生的必然。实际上,这只是李鸿章遇到的第一个想不到,往后接下来,是他人生当中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让他应接不暇的想不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冬至是吃饺子还是吃馄饨
  • 甲午战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 革命真相:被砍头者仅10%是贵族
  • 谁是史上最抢手女人?
  • 鹤顶红、蒙汗药、情花,这些大名鼎鼎的毒药到底是什么?
  • 流传千年的作品当初是怎样“发表”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