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游真挚的歌声使我深有感触:一个长年被贫穷与战火折磨的国家,一旦实现和平,必然强烈渴望富强……
从香港乘坐意大利邮轮往越南一游,参观了岘港和被喻为“海上桂林”的下龙湾,感受到“革新开放”的春风拂面……
岘港有“三多”
航行的第三天,邮轮靠岘港码头。
一踏上越南的土地,一种复杂的感情油然而生。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在千年的岁月里,越南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连公文也是用汉字写的。到了现代,越南曾是我们的“同志加兄弟”。从1978年起有过13年不堪回首的岁月……
地陪是一位越南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开始时她教我们几句越南话,比方在市场问“多少钱”,越南音是“包要甸”。如果你想说“太贵了”,就讲“八卦”。“减点价吧”就说“包汁汁”,女导游说发音时要注意嘴形,要不成了越南话的“老鼠”了……这几句风趣的话引起一车人哄笑。
对岘港最深刻的印象是“三多”:
一是带法国式圆弧窗和雕花栏杆的房屋顶上堆压的沙包特别多,几乎家家户户如此。导游解释说,这里的台风十分猛烈,前不久才刮过一次,飞沙走石,可把屋顶掀起!
二是烈士陵园多。越南在1804年定国号为“越南”,1858年法国殖民军侵略越南,并将它与柬埔寨、老挝拼凑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越南人民展开英勇而漫长的反抗斗争。直到1945年8月19日,在胡志明领导下取得八月革命胜利,宣告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由于美国扶持南方西贡政权,1960年12月20日越南又进入越战时期,直至1973年5月1日解放西贡和统一越南,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此后,越南又发动了众所周知的与柬埔寨和对华战争……战火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燃烧了一百多年,牺牲者数以百万计。
岘港号称军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导游竟然带我们去参观了一间小石厂,实际上是陈列馆,无甚特色。抱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我与胡志明石像合拍了照片作留念。
岘港的第三“多”就是摩托车多,一户有两三辆摩托车是家常便饭。和广州“禁摩”不同,越南的交通法规定其他机动车要避让摩托车,路面的2/3乃至3/4划给摩托车行驶。摩托车的各种费用均算在汽油费里,这种做法较为公平。
据说在越南考驾驶执照比较严,所以司机技术都不错,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还可以一人搭两人。连首都河内,公交车、的士也不多,造就了摩托车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我至今不明白,为何导游不带我们去看看当年美军的军事基地和当地的博物馆,他们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军事旅游”才是啊。
不到下龙湾,不算到越南
航行第四天,邮轮停靠下龙市。
下龙湾风景区占地约十公顷,六百多座小岛和奇峰异石星罗棋布。造型各异的石灰岩小山峰峦叠翠,海里有珊瑚礁、活水沼泽林、红树林……宛如海上仙景。民间传说古时有龙从天而降,吐下珠宝玉器送给当地穷人,现在海面上露出的石头就是当年龙的尾巴。
当地广告词是“不到下龙湾,不算到越南”。一位中国诗人游览后也大赞这里是“水上桂林”,这也成了广告词。
导游带我们下船参观一个名叫天国殿窟的大岩洞。洞内深邃奇伟、巉岩叠出,和我以前在国内外看过的地下岩洞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干燥,无潮湿之感,看不到渗水。
我们兴致勃勃地沿参观路线游览,忽见前面有一块较平的大石头,上面的小木牌用中越文写着“勿坐石头”。这本算正常提醒,无可非议,但警示牌没写英文,而偏偏有个洋人正坐在石头上休息。团友中有人顿时“义愤填膺”:难道只有中国游客才会不文明?
下龙市过去叫鸿基市,广东人熟悉的鸿基煤就是这里出产的。当地为提高下龙湾的知名度,把它易名为下龙市。
行走在越南的山山水水,我感受到越南“革新开放”的春风拂面。他们也搞“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也盛行“猫论”,据说不少做法还是学习中国的。除了那面一颗黄星和红底的越南国旗和各种招牌上据说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创造的越南文外,城乡的感觉和二十多年前的广东差不多,这让我觉得既亲切又感慨。
越南女导游与我们告别时唱了两首歌,一首是用越南文唱的《越南—中国》,一首是用中文唱的《大约在冬季》。她真挚的歌声使我深有感触:一个长年被贫穷与战火折磨的国家,一旦实现和平,必然强烈渴望富强……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