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中国油画的发祥地,岭南油画是中国油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本月20日将于广州大学城博物馆举行的“首届中国岭南油画(穗港)小幅精品展”,是“中国岭南油画大美术工程”系列活动之一。
油画在明朝已进入广州
绝大多数人以为,油画传入中国,应当是清朝的事情。其实油画在明朝年间已进入中国,至今有400多年。据史料记载,油画经由广东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为1579年,从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西方的彩绘圣像画携入开始。由于油画细节精致、造型逼真,且中国皇室对西方人的衣饰穿戴很好奇,宫廷很快接受了这种西洋绘画。
广东在明代是对外通商口岸,来自西方各国的传教士汇聚。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圣像画的流传,达到传教的目的。很多传教士除了在澳门等地绘制大量油画,还在岭南地区招收中国弟子,为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中国明清油画》载:“1582年8月7日,他(乔瓦尼)和利玛窦、巴范济等八名传教士到达中国澳门,开始在澳门学习中文并传授油画。1583年,应毕方济之邀,为澳门大三巴教堂绘制油画《救世者》,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绘制的第一幅油画。”随后的十几年,乔瓦尼曾到日本培养学生,后来日本下令禁教,他再次回到澳门,并在圣保禄修院设立绘画学校,教授西方油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传授油画的美术学校。
游文辉,1575年生于澳门,学习油画后随利玛窦到中国各地传教,并把油画这一概念带到各地。1610年,他为利玛窦绘制了一幅半身像,《利玛窦像》现传为中国人所绘制的第一幅油画,保存在梵蒂冈耶稣会总院档案馆,成为岭南油画起源的见证。
最早到外国学油画的广东人
1910年前,中国有四个青年最早到外国学油画,其中两位是广东人:一个是李铁夫(1869年—1952年),另一个是冯钢百(1883年—1984年)。
李铁夫是鹤山人,先去加拿大谋生。1887年,得亲人资助去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读书。上世纪30年代他回香港,生活十分拮据。有一个画家拜访他,留下一段回忆:他“似甚清寒,独个孑居在一间陋楼中,(还)保持着一种习惯每晨板定上茶馆一次,独个深思着坐两个钟头……好像饱受风尘仍不失一点艺术家的神气”,就是这种默默无闻的态度,他完成了《未完成老人像》、《斗牛士》、《老医生》等经典的油画杰作。虽然李铁夫对中国油画发展的贡献不像后来徐悲鸿等人大,但他出国时,徐悲鸿和刘海粟等还不到10岁,可见李铁夫的先驱作用。
冯钢百原籍新会,6岁起就喜欢涂抹,据说还替祖父画了像。14岁起,到广州“彩祥绸衣公仔铺”当学徒,有废纸可以利用,于是拜师学“写真”(人像),三年后果然可以靠写真糊口。
20岁那年,冯钢百经同乡介绍到墨西哥,当过洗衣工人,到餐馆洗过盘子。后认识一个爱好美术的工友,一起到博览馆参观,被那里珍藏的意大利、法国、德国等美术名家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从此,一有空就去美术馆临摹,还在下班之后到学校上课,得到墨西哥大画家刁文的赏识。刁文推荐他到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5年后,他成为专业画家。他的一幅《意大利河》本是临摹作品,但描绘相当逼真,一个银行家想以高价收买,他却送给纽约博物馆。
此外,陈抱一1913年东渡日本,后进入东京美术学院,主要研究西画创作;胡根天1914年进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同时期的还有关良、司徒乔、余本、林风眠等,大多留学欧洲或日本,回国从事油画创作或美育事业。由于受国外美术教育的影响,他们回国任教后普遍在美育课程基础上添加西画课程,重点教授透视法。
广州第一个西洋画传授团体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10月由胡根天、冯钢百等人组织成立的“赤社美术会”。“赤社”成员全部是留日和留美的学生,成为广州第一个西洋画研究、创作及传授的美术团体。到1922年,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公立美术学校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赤社”及该校的发展,为广东近代西洋画的活动掀起高潮,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岭南油画的中坚力量。后来,因为“赤”与当时避讳的“赤化”相近,故改为“尺社”。
“赤社”成立时,在永汉北(今北京路)市立师范学校(在今北京路新华书店对面)开过一个绘画展览会,展览油画、水彩画、木炭素描等。对看惯水墨国画的人,可以说是耳目一新。
美术学校故址在今人民公园东北角。这间学校是当时广州政府正式设立的美术学校,省长廖仲恺执笔书写校名,可见对现代美术油画的重视。
* * *
历经四个世纪的风雨,岭南油画从最初临摹西方的单纯写生肖像画,到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巨幅创作,再回到思考生活与追求的探索中,留下了自己多元、包容、个性强烈、新人辈出的独特历史。
(责任编辑:陈冬梅)